第106章 天津市—畢姓、竇姓、包姓(第1/2 頁)
畢姓
- 起源:
- 源於姬姓:周武王將弟弟姬高封於畢,建立畢國,人稱姬高為畢公高。畢國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北,渭水南北岸一帶。西周王朝建立後,畢公高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採取寬大為懷的政策,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名聲鵲起,被稱為“周初四聖”之一。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尊畢公高為得姓始祖。這是畢姓最主要的起源。
- 源於任姓:據《世本》記載,任姓有改姓畢者。黃帝少子禺陽受封於任地(今山東濟寧),禺陽的裔孫名仲,食採於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稱奚仲。奚仲的後裔子孫中有分遷居於畢原(今陝西咸陽)者,這個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稱為姓氏,改稱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 少數民族改姓:
- 北魏孝文帝時:改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 源於匈奴族:西漢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有改姓氏為單字漢姓畢氏者,後融入漢族之中。
- 源於突厥族:唐朝時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爵號“畢國公”為姓氏者,稱畢氏。
- 源於蒙古族:明末清初,蒙古新巴爾虎畢喇爾部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後蒙古族都訥亨氏多冠漢姓為畢氏。
- 源於滿族:滿族畢力揚氏、達斡爾族畢力夾氏、赫哲族畢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畢氏。
- 變遷:
- 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一帶。
- 秦漢時期:有一支畢氏族人遠遷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
- 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日盛,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日益壯大。
- 唐末:畢姓向南遷徙到兩湖一帶。
- 北宋時期:畢姓避居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 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 清乾隆年間以後:畢姓入遷東北三省。此間亦有赴臺灣,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
- 分佈:
- 在當代,畢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為多。在天津市,畢姓也有一定的分佈。畢姓人可能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來到天津,經過數百年的繁衍,逐漸在天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天津的各個區縣來看,畢姓人口的分佈相對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特別集中的聚居地,但在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村落、社群或者家族中,畢姓仍然有著較為明顯的存在。例如,在天津的一些老城區,可能會有畢姓家族的老宅或者祠堂等歷史遺蹟,這些都反映了畢姓在天津的歷史傳承和發展。
竇姓
- 起源:
- 源於姒姓:傳說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後緡去洛水南岸打獵時,被有窮氏部落首領羿阻攔。後緡等人到洛水轉彎流匯黃河的地方的一個地洞裡躲避,被有窮氏部落人發現並關入竇(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後來後緡臨近產期,帶著兒子們逃出竇,奔歸有仍(今山東濟寧),在那裡生下少康。少康給留居在有仍的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世代相傳至今。竇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
-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竇公,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竇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 源於氐族:晉朝末期,庫狄宥連部的首領以所居之地“屋竇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鄉)為姓氏,稱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