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天津市—丁姓、耿姓、呂姓(第1/2 頁)
丁姓
- 起源:
-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缺乏更多的文字記載。
-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汲的諡號,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姜太公即姜子牙,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汲,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勳。姜汲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諡號為“丁公汲”,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這一系的主要發源地在今山東濟陽。
- 源於改姓:
- 為孫姓所改:據《三國志·江表傳》記載,三國時東吳孫匡將軍一族的後人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機,孫權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其後代子孫被迫因襲丁姓。這部分丁姓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 出自於氏所改:據明朝海鹽姚士粦所序《楓窗小牘》,宋朝時期,有個叫於慶的人慾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為丁氏,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因此皆稱丁氏。
- 源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如蒙古族、回族、彝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部分人漢化改姓為丁氏。例如,明朝初期,蒙古族黃教學者丹珠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丁;回族丁氏大部分是來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漢語發音多譯讀為“丁”。
- 變遷:
- 秦漢時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境內,同時,河北、陝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導致丁姓頻繁遷徙,三國孫吳的孫匡改姓丁,為丁姓的發展加添了新的支脈,江蘇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區成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區域。這一時期,丁姓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遷入者。
- 唐代,濟陽丁姓有入居福建者,唐末此支丁姓遷居泉州、廣東等地。
- 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後人分居於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文、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地始祖。
- 清代,居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丁姓有移居臺灣的,後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
- 在天津的分佈:丁姓在天津有一定的分佈。隨著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和流動,丁姓人口逐漸在天津紮根。他們在天津從事著各種行業,為天津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可能在天津的某些區域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丁姓聚居地,但具體的分佈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在天津的丁姓家族中,也有著自己的家族文化和傳統,一些家族可能還保留著族譜等重要的家族文獻資料,這些都為研究丁姓在天津的分佈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耿姓
- 起源:
- 以地名為姓:相傳在今河南溫縣東部一帶,商朝時被稱為邢,因與耿字讀音相近也稱耿。商王祖乙在位時,將國都遷到這裡,後來一部分商朝王族留居下來,以地名為姓氏,成為最早一批以耿為姓的人。
- 以國為姓:春秋時期有耿國,是由國名而來的姓氏。據記載,商朝祖乙將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後來耿國後人便以國名為姓。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地,重新建立耿國,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 661 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也是耿姓的一支來源。
- 其他來源:明朝永樂初,侍御柴文以戇直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