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左宗棠任兵部部長(第1/2 頁)
數日之後,經過一系列緊張而複雜的談判,沙皇俄國最終與中國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和中俄外蒙古條約。
這兩個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沙俄正式承認了伊犁地區和外蒙古地區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這一決定在沙俄內部引起了不同的反應,但出於對整體戰略的考慮,沙皇政府選擇了妥協。
實際上,沙皇俄國的長遠戰略目標並不僅僅侷限於內陸地區,而是渴望在遠東獲得一個穩定的出海口,以便於其艦隊自由出入太平洋,增強其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
因此,對於沙俄來說,外蒙古和伊犁地區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但並非其核心利益所在。
沙皇俄國的真正目標是東北地區,尤其是瀕臨日本海的港口城市。
如果涉及到東北地區的控制權,沙俄與中國之間的衝突將不可避免。
東北地區不僅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擁有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這對於沙俄來說是一塊必爭之地。
在簽訂條約的同時,沙俄已經開始暗中佈局,加強在東北地區的軍事存在和經濟滲透,為未來可能的衝突做準備。
而新中國方面也意識到了東北地區的戰略重要性,開始加強邊防,以防備沙俄的潛在威脅。
但是此時的滿清好像還被矇在鼓裡,啥都不知道。
《中俄伊犁條約》和中俄外蒙古條約的簽訂,雖然暫時緩和了中俄之間的緊張關係,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兩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衝突。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隱藏的矛盾和野心將繼續影響著兩國的關係,以及整個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馬岱站在高高的城樓上,眺望著日益繁榮的新中國,他的眼中閃爍著自豪與期待。
他微笑著對身邊的同僚說:“國家版圖日益擴大,下一步的重點就是治理問題了。外蒙古地區地廣人稀,民風彪悍,交給熊大去治理再合適不過,他的能力和經驗足以應對那裡的挑戰。”
他轉身指向地圖上的另一處:“臺灣地區遠離大陸,需要一個既有能力又能穩定人心的官員去管理,劉典正是最佳人選。至於新疆地區,那裡的民族關係複雜,劉錦棠和張耀都是善於處理邊疆事務的能手,讓他們共同治理,應該能夠確保那裡的穩定。”
馬岱又提到了兵部的變動:“納老三因病重無法繼續履職,特召左宗棠入京輔政,擔任兵部部長。左宗棠素有威望,他的加入必定能夠為我國的軍事發展帶來新的氣象。”
此時,一些關隴集團的人物在旁聽後,相互對視了一眼,心中各有計較。他們意識到,新政權似乎有意重用這些曾經為滿清效力的舊臣,以此來制衡關隴集團的影響力。
這些滿清舊臣雖然曾屬舊朝,但他們豐富的經驗和能力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他們的忠誠度在新的政權下也將受到考驗。
關隴集團的人物們心中明白,這場權力的遊戲才剛剛開始。
他們必須更加謹慎地行事,既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要避免與新政權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新興國家在探索中前行的堅定步伐。
而遠在新疆的左宗棠,在這片廣袤而荒涼的土地上,他的目光始終堅定,心繫國家民族的未來。
當《中俄伊犁條約》簽訂的訊息傳至他的行轅,他不禁長嘆一聲,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遺憾。
圍坐在榻前的一眾幕僚,都能感受到這位老將內心的不甘與無奈。
左宗棠緩緩起身,步履雖顯沉重,但腰板依舊挺直,他望向窗外那遼闊的邊疆景色,聲音帶著幾分沙啞,卻依然堅定地說:“看樣子,對俄國狗熊的這場戰事,老夫是無緣參加了。你們跟隨我多年,深知老夫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