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禽的傳染病 鴨傳染性漿膜炎(第1/2 頁)
鴨傳染性漿膜炎
(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
一、概述
1、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氏桿菌病,感染家鴨、鵝、火雞多種禽類的一種接觸性、急性或慢性、敗血性傳染病,主要侵害1-8周齡小鴨;
2、臨診表現為睏倦,眼與鼻孔有分泌物、綠色下痢、共濟失調和抽搐;
3、慢性病例為斜頸,病變特點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千酪性輸卵管炎、關節炎和腦膜炎。
二、病原
1、為鴨疫里氏桿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
屬於黃桿菌科,里氏桿菌屬;
2、G-小桿菌,無芽孢、無鞭毛、有莢膜,瑞氏染色兩極濃染;
3、最適培養基是巧克力平板,不能在普通瓊脂和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在血瓊脂上不產生溶血。
在含5~10%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良好;
4、最易分離器官為大腦(分離率80%)、心血(60%);
5、該菌根據瓊脂擴散試驗分為21個血清型,彼此間無交叉免疫保護性。
6、室溫下大多數菌株在固體培養基上存活不過3-4天,4c下肉湯培養物可存活2-3周,凍幹菌種可儲存10年以上。
7、凝集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都可用於血清分型,世界分離血清型超過20個,我國超過15個。目前我國流行優勢血清型為血清1型。
三、流行病學
1、易感動物
主要感染1~8周齡雛鴨,其中2~4周齡雛鴨最易感,成年鴨和1周齡以內的鴨少發病。
火雞、雞、鵝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維鵝感染本菌可發病,今年有增加趨勢。
2、傳染源
發病和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常因引進帶菌鴨而發生流行;
3、傳播途徑
汙染的飼料、飲水、飛沫、塵土、人員、用具、交通工具、孵化器具等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感染,另外消化道和損傷的面板也可感染。
4、流行特點
(1)冬春季多發,環境衛生差、飼養密度過高、通風不良、潮溼等均可促發本病;
(2)易與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如E.coli、沙門氏菌病、鴨肝炎等,加劇本病發生和死亡;
(3)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往往伴隨育雛季節較多發病;
(4)發病死亡率與年齡、毒株、飼養管理水平和應激因素有密切聯絡,一般為5%~75%。
四、臨床症狀
根據臨診表現和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常見不到任何明顯症狀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多見於2~4周齡雛雞)
(1)嗜睡,縮頸或嘴抵地面,腿軟,不願走動、步態蹣跚;
(2)眼鼻有分泌物,眼流出漿液性或粘性的分泌物;
(3)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
(4)後期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例如痙攣、背脖、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狀,尾部搖擺等,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2~3d。
3、慢性型
(1)日齡較大的小鴨(4~7周齡),病程一週以上。精神沉鬱,少食;
(2)共濟失調,痙攣性點頭運動、前仰後翻、翻轉後仰臥、不易翻起等症狀;
(3)少數鴨出現頭頸歪斜,遇驚擾時不斷鳴叫和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