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痘病 (三)豬痘病(四)牛痘病(第1/2 頁)
(三)豬痘病
豬痘病(variola suilla;swine pox)可由兩種形態學極為相似的病毒感染引起。
一種是豬痘病毒(Swinepox virus),感染僅能使豬發病,只能在豬源組織細胞內增殖,並在細胞胞質內形成空泡和包涵體。
另一種是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能感染豬和其他多種動物,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牛、綿羊及人等胚胎細胞內增殖,並在被感染的細胞胞質內形成包涵體。
本病以面板(偶爾有黏膜)發生痘疹和結痂為特徵。
【流行病學】
豬可以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痘苗病毒。
豬血蝨(hematopinus suis)是豬痘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蚊、蠅等其他昆蟲也可起到傳播媒介作用。
豬痘病多發生於4~6周齡仔豬,成年豬有抵抗力。
痘苗病毒感染可引起各年齡段豬發病,常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見於溫暖季節。
飼養管理不當和長途運輸可以促使發病。
【臨床症狀】
患病豬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慾不振,鼻、眼有漿液性分泌物。
痘疹主要發生於無毛或少毛處,如鼻盤、眼皮、肢內側和乳房等處,有時也發生於背部、體側和耳廓。
痘疹開始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於面板表面,略呈半球狀,表面平整,迅速變成丘疹、水皰和膿皰,形成棕黃色痂塊後脫落,遺留白色斑塊而痊癒,病程一般為10~15d。
本病多為良性經過,病死率為5%左右,如飼養管理不當或有繼發感染,常使病死率增高,可達10%以上,特別是仔豬。
【病理變化】
本病一般不引起豬死亡,內臟器官也無肉眼可見病理變化,而以面板出現痘斑和黑色結痂為特徵,如症狀部分所述。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感染豬痘病毒的細胞內出現由微細絲狀物組成的核內包涵體,或在胞質內包涵體的附近見有帶有橫紋的纖維絲樣結構。
【診斷】
一般根據病豬典型痘疹和流行病學材料即可做出現場診斷,但應注意與類似疾病相區別。
豬痘病也可透過組織學檢查,在有病理變化的面板細胞中若檢出典型的胞質內包涵體即可確診。
由於豬是豬痘病毒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因此豬痘病毒與痘苗病毒的病原鑑別較為困難,必要時可進行病毒分離予以鑑定。
【防控】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滅豬血蝨和蚊、蠅等。
新購入生豬要隔離觀察1~2周,以防交叉感染。
病豬及時隔離,必要時可用康復期豬血清治療,其他治療方法與綿羊痘病相似。
對病豬汙染的環境及用具要徹底消毒。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疫苗,但康復豬可獲得堅強免疫力。
(四) 牛痘病
牛痘病(variola vaccina;cow pox)由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或牛痘病毒(coupoz virus)感染引起。
以乳房或乳頭上區域性痘疹或全身症狀為特徵。
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均隸屬正痘病毒屬,性狀和宿主範圍相似。
兩者感染牛後的臨床症狀亦相似,但可用交叉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和抗體吸收試驗等予以鑑別。
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均可感染多種動物,但常見於乳牛,小鼠、豚鼠、家兔和猴等也易感染。
牛痘病傳染源是病牛,一般透過擠奶工人或擠奶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