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東亞的緊迫局勢(第1/2 頁)
儘管在中亞和歐洲的外交戰線上取得了暫時的成果,張宇知道,真正的威脅其實來自東亞的腹地。日本的軍國主義已經抬頭,並且在英日同盟的支援下,迅速擴充軍備,野心勃勃地準備對外擴張。日本的目標十分明確,朝鮮半島、臺灣,甚至大清本土的沿海地區,都在他們的計劃之中。
張宇深知,無法避開與日本的最終對決。因此,他決定透過系統制定一項詳細的軍事防禦和反擊計劃,以應對日本可能發動的全面戰爭。
朝鮮半島的局勢緊張
朝鮮半島一直是東亞局勢的焦點之一。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朝鮮不僅是大清與日本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還是一條重要的交通和軍事通道。張宇透過系統發現,日本正在朝鮮周邊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顯然在為戰爭做準備。與此同時,朝鮮國內的局勢也日趨動盪,親日勢力在暗中活動,試圖煽動國內反大清的情緒。
張宇決定先發制人,派遣一支特使團前往朝鮮,與朝鮮國王李熙進行緊急會談,商討如何共同抵禦日本的威脅。李熙一直以來對大清抱有依賴之情,但面對日本的強勢崛起,他內心也有些動搖。在會談中,張宇的特使強調了大清對朝鮮的長期保護,並承諾如果日本對朝鮮發動戰爭,大清將毫不猶豫出兵協助保衛朝鮮的主權。
會談結束後,李熙勉強同意與大清保持軍事合作,但他的態度顯然不如以往堅定。這讓張宇感到必須採取更為強硬的措施,以確保朝鮮不落入日本的手中。於是,他決定向朝鮮派駐一支精銳部隊,直接控制關鍵的港口和防禦據點,同時透過系統密切監控日本的動向,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的軍事行動。
臺灣的防禦工事升級
日本對臺灣的興趣由來已久。自從大清在中法戰爭中獲得臺灣的控制權後,臺灣島便成了大清在東南亞的重要海上防禦基地。張宇透過系統瞭解到,日本正在加強對臺灣的間諜活動,試圖刺探臺灣的防禦佈置,並在島內策動反清勢力,製造混亂。
張宇決定加強臺灣的防禦工事,並利用系統的技術優勢進行全面的軍事升級。他命令駐紮在臺灣的將領對島上的主要港口、炮臺和防空設施進行全面檢修,並且引入最新式的武器裝備,確保臺灣在遭遇任何外部襲擊時都能自衛。
此外,張宇還特別關注臺灣的海軍建設。他透過系統從德國進口了多艘先進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組建了一支全新的臺灣防衛艦隊。這支艦隊將成為大清在東南亞的第一道防線,確保日本的海上進攻難以輕易得逞。
內部的隱患:廣東叛亂
在張宇忙於應對外部威脅的同時,國內也爆發了新的危機。位於南部的廣東省,因地方官員的腐敗和徭役負擔,引發了民眾的不滿。更為糟糕的是,廣東的某些地方勢力與日本暗中勾結,試圖趁大清在外線作戰之際,在南部地區發動叛亂。
張宇得知此事後,立即透過系統調動大清的情報網路,鎖定了叛亂的主謀,並派遣精銳的特戰部隊前往廣東進行秘密清剿。與此同時,他還向廣東地區的地方軍閥發出了警告,要求他們立即停止與日本的任何秘密接觸,否則將受到嚴厲的軍事打擊。
然而,叛亂並沒有因此迅速平息。叛軍在日本的暗中支援下,迅速佔領了廣東的幾個重要城市,企圖割據一方,建立獨立的政權。面對這一局面,張宇果斷下令,調集駐紮在湖南和廣西的軍隊,對廣東叛軍進行全面的圍剿。
這場平叛行動持續了數月,最終在張宇的精心部署下取得了勝利。叛亂的主謀被捕,叛軍的勢力被徹底瓦解,廣東重新回到了大清的控制之下。然而,這場叛亂也暴露了大清內部的一些潛在問題:地方勢力過於強大,中央政府對邊遠省份的控制力不足,這為未來的治理埋下了隱患。
決戰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