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古鎮脈動歲歲榮(第1/3 頁)
(小鎮得名“三六九”,緣自繁榮集市日;集市繁榮道不盡,趕集一趟便知情。)
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農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和初九、十九、二十九,小鎮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來小鎮上趕集,因此,這個小鎮也被村民們親切地喚作“三六九鎮”。
古人迷信,認為逢三、六、九日都是“黃道吉日”,不是有那麼一句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老話嘛,“瞎漢出門三六九”!也正是由於逢三、六、九日在這個小鎮上都有集市,所以稱這個小鎮為“三六九鎮”也就很自然了。
“三六九”集市沿十字大街延伸,從十字大街中心算起,朝東、南、西、北大約各有半里長的樣子。街面上有固定鋪面、臨時搭建的棚子和地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慢慢形成了東街上是瓜果、蔬菜、禽蛋、肉市;西街上是糧油、粉條、米麵、糖市;南街上是土布、織繡、鞋襪市;北街上是農具、傢俱、木材市。集市井井有條、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人們要想購買點兒什麼東西,直接到不同的市面上選購就行,走不了冤枉路,方便極了。
在集市日這一天,小鎮周圍的人們一早兒出門,肩挑背駝,或牽上一頭小毛驢,也可能趕個驢車,把自家栽種的瓜果、蔬菜,編制的籮筐、掃把,新宰的豬、牛、羊肉,小雞娃兒、雞蛋,以及婦女們織的布、繡的花……運到集市上來叫賣。一時賣不完的攤主們,會一直等到黃昏時分,才不情願地收攤兒回家。而那些只想買點東西的人們,則會約上幾個同伴兒,興致勃勃地來集市上,選購一些需要的東西。有時,也可能幫鄰居們代購一些日用品,比如燈油、鹽巴、針頭線腦什麼的。也有些喜歡熱鬧的人,即便是不做買賣交易,也會跑來集市上閒逛。太陽落山時分,趕集的人們就高高興興地結伴兒回家了。小鎮也就平靜下來,結束了一天的喧囂。
當然啦,那些在集市上逗留時間太長的人們想吃午飯也很方便。因為在“三六九”集市日那天,除了那幾家飯鋪之外,家住鎮上的一些人家,還會搭起一個又一個臨時賣飯的棚子。麻葉兒(油條)、烙餅、油潑面、熗鍋面……應有盡有。即便如此方便,但那些比較節儉的老人們也捨不得花那幾個銅子兒。到該吃午飯的時候,他們就只買一碗熱茶,隨便地坐在地上或茶桌前的凳子上,一邊喝著茶、一邊啃自己帶來的乾糧。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滿足和不好意思,反倒是很樂呵哩!
如此,每一個“三六九”集市日,都是一次熱熱鬧鬧的大集會,叫賣聲此起彼伏,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像是小鎮的節日。
隨著時光的流逝,“三六九”集市的規模也在極為緩慢地擴充套件著,但集市的佈局卻始終沒有多大變化,來趕集的人們對這裡的一切都瞭如指掌。因此間,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的默契和順暢,人們也毫無例外地自覺遵守和維護著這種熱鬧中的默契和順暢。
除了熱鬧非凡的十字大街之外,在小鎮的最北頭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騾馬市場。每逢集市日,小鎮周圍村裡的那些賣大牲口的人們,會早早地牽著想要賣的馬、騾、驢、牛等雲集在這裡。中間,就有一些經紀人活躍在買賣雙方之間,撮合買賣成交。這些人俗稱“牙人”,他們先觀看牲口毛色,然後扳開牲口的嘴查驗牙口,最後與賣主拉手在袖筒裡用手指商討牲口的賣價;接下來,再用同樣的方式告訴買方另一個賣價。買方若不接受這個價格,並不會說什麼,只是揺揺頭或不理會“牙人”即可;若同意這個價格,就攥一下“牙人”的手,這擋子買賣就算談成了。
接下來,買方與牙人到一旁將錢交給“牙人”;而後,“牙人”與賣方再到一旁將錢交給賣方。此後,買方就高高興興地牽著牲口走了,賣方也滿意地拿著錢回去了,“牙人”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