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第三次參選(第1/2 頁)
7月初,羅馬軍在埃塞地區大敗,陣亡3萬多人。這是兩個月前老墨親自策劃的圍剿計劃,集中了20萬本土軍和20萬殖民軍,1000架飛機、3000門各種火炮。可沒想到,面對武器落後的埃塞反抗軍,竟然大敗而歸。
林奇有點好奇,找來露西婭問了情況。原來,從1936年之後,埃塞地區的游擊隊和反抗軍越打越多,到今年,估算超過50萬人,活動範圍擴大到了索馬利亞地區。
埃塞圍剿戰之前,羅馬軍已從全面佔領龜縮到鎮守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四分之三的佔領區丟給反抗軍。
老墨是大戰勝利者,豈能容忍反抗軍在自己的地盤囂張,於是倉促制定了一個圍剿計劃。
計劃比較常規,那便是圍繞埃塞地區,採用大包圍圈和小分割圈的戰術,欲圖蠶食分散的反抗軍武裝。
羅馬軍一開始小有成效,之後就不行了。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高原和沙漠地帶,40萬人怎麼夠。
反抗軍抵抗多年,游擊戰術非常熟練,利用包圍圈空隙,四處襲擊,讓羅馬軍疲於應付,後勤得不到保障。羅馬國戰機在大山中找不到準確的轟炸目標,效果不佳,隨意亂炸,又導致更多的人變成游擊隊。
在雙方拉鋸戰中,反抗軍聯合起來,隊伍壯大,最終在6月末發起反擊,擊潰了東面的羅馬軍。從1936年起,羅馬軍在埃塞地區就沒怎麼佔優勢。
“陛下,埃塞反抗軍中有蘇盟人的身影。”露西婭認為,埃塞反抗軍能打,和蘇盟人有關。
無論是民間的還是官方的,蘇盟多多少少是參與了。
“正常。”林奇倒不意外。
林奇知道,斯塔林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時刻擔心協約國跨過邊境。在協約國大勝後,斯塔林沒有像原時空那樣大膽吞併波羅的海三傻和索要羅尼王國領土,打造安全空間。
斯塔林很小心,不敢刺激漢斯國,所以,壓不住殖民地的羅馬國成了蘇盟攪局的物件。
老墨啊老墨,真是運氣不好啊。
好在,羅馬國損失多少對協約國實力沒影響,讓老墨自己折騰吧。
“對了,蘇盟軍力有增長嗎?”
“陛下,過去幾個月,米國一直暗中支援蘇盟,軍工實力增長不少。在蘇盟西部,蘇軍兵力預計多達300萬,坦克輛左右,飛機約4000架。”
露西婭說的資料是預估的,從1931年起,伊班牙和蘇盟便有經貿往來,情報部門也跟著過去。
“確實很強。”林奇說的強,是紙面資料。
蘇盟變強,漢斯國一樣變得更強,而且,小鬍子利用外交手段,拉攏了波羅的海四國、羅尼、波斯,從兩大方向包圍蘇盟。
中亞和高加索暴露在漢斯軍面前,對蘇盟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當然,對蘇作戰伊班牙-高盧不是主角,林奇只需要打助攻或分擔一部分進攻壓力就行。
也在7月,經過一系列操作的羅斯輻獲得了第三次參選的機會,史無前例。此時,米國孤立主義退潮,干涉主義抬頭,羅斯輻有了一定的連任把握。
其實,羅斯輻新政效果僅持續了幾年,到1937和1938年,米國又陷入了大衰退,工業生產下降、失業率上升、股市下跌,嚴重打擊了他的政治威望。
然而,羅斯輻的運氣有點好,到1938年底,歐陸戰爭爆發了。米國透過販賣武器,將鷹國的家底掏空。在調停戰爭後,代償三百五十億米元的賠款,這麼多錢,最後又轉化成米國國內的購買力,拉動經濟發展。
三百五十億米元,相當於當年米國三分之一的gdp。
總統府內。
羅斯輻笑容滿面,對於啟用的陸軍部長、海軍部長等共和黨成員,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