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血脈撒滿世界 > 第174章 發兵東南

第174章 發兵東南(第1/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錦繡芳草湖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綜武:開局簽到明玉功穿越三國?不慌,我先拐走關二爺大唐里正喂!當乞丐去啊?穿越之帝臨九天大秦哀歌快穿:每一個位面都是救贖文火影:開局解開查克拉限制大秦:開局簽到火麟劍老曹給的太多了,只能幫他打天下我在西遊,靠美食殺穿江花玉面大唐:開局抬棺勸諫,李二氣炸了餓殍:仙尊功高蓋主被猜忌?我轉投敵營龍珠:我被布歐吃出混沌體三世情愛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一日無相。

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武帝已然開始審慎地斟酌新丞相的人選了。

武帝,這位年輕而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自登基以來,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氣魄和智慧。

他心懷天下,渴望能有賢能之士輔佐自己,開創一番盛世偉業。

武帝性格堅毅果斷,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於嘗試新的理念和政策。他精力旺盛,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了無限的熱情和期待。

漢初之時,眾多官員多選自功臣貴族子弟,然而這些人選很快便被用盡。待到武帝之時,可供選擇的餘地變得極為狹小。

最具希望的乃是兩位外戚,即竇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竇嬰和王太后的弟弟田蚡。

竇嬰為人正直豪爽,性格中帶著幾分倔強和不屈。

他在政治上頗有抱負,一心想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竇嬰喜好儒術,對儒家的理念深信不疑,渴望以儒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

而田蚡則是一個精明圓滑、善於算計之人。他深知權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

雖也對儒術有所偏愛,但更多的是將其作為謀取權力的工具。

後來,武帝拜竇嬰為相,而這一切皆出自田蚡的暗中運作。

景帝離世後,武帝封田蚡為武安侯,他一時之間成為朝中炙手可熱之人。

田蚡本欲謀取丞相之位,卻被管家籍福勸止。籍福言道:“倘若皇上欲拜您為相,您務必要推辭,將相位讓與魏其侯。

您如今剛剛發跡,尚無法與魏其侯相較。

魏其侯身為竇太后的侄子,顯貴已久,況且他在平亂之中立下赫赫大功,天下英才紛紛歸附於他。

若魏其侯榮任丞相,您起碼也能登上太尉之位。

太尉與丞相同屬三公,您亦可同時博得讓賢的謙遜美名。”

田蚡認為籍福所言在理,於是入宮向王太后表明心意,太后再將此話轉達給武帝。最終,武帝拜竇嬰為丞相,拜田蚡為太尉。

但要推行儒道,竇嬰、田蚡皆無此等學問。

於是,竇嬰向武帝舉薦了趙綰和王臧,此二人同為當時儒學巨擘魯申公的弟子,師從申公研習《詩》。

申公當時年逾八十。武帝尚為太子之時,王臧便是他的老師。由此,武帝拜趙綰為御史大夫,拜王臧為郎中令。

首先要做的便是立明堂。

在上古時代,政治與教化合為一體,所謂“明堂”,乃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祭祀祖先之所。

武帝頗為迷信,對祭祀鬼神之事興趣濃厚。他本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之人,再加上少年心性,對於立明堂這般“形象工程”自是垂涎三尺。

然而明堂太過久遠,趙綰、王臧也不太知曉明堂究竟為何物。

於是,武帝派出使者,“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隆重地將申公從魯地請至京城。武帝對申公聞名已久,他見到申公,猶如在困頓迷途之中望見了光亮,激動萬分。

武帝問道:“我該如何行事?”

申公滿頭白髮,打著呵欠說道:“少言,多為。”

武帝掩飾住失望的神色,拜申公為太中大夫,“議明堂事”。

接著便是令諸侯就國。此事頗為棘手,只因各位諸侯皆不情願。

原來,諸侯的食邑雖在外地,但他們大多迎娶了皇家的公主。

別說他們自己不願回到窮鄉僻壤,那些身嬌肉貴的公主更是不願前往。

其實此事令人頗為費解,因為這個“令諸侯就國”的詔令並無實質利益,但它卻彰顯了武帝改革的堅定決心。

此外的各項政令分別為:

目錄
九十年代小奮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