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官渡之戰(一)(第1/2 頁)
于禁和樂進等人節節敗退,白馬、延津、濮陽和原武相繼落入袁紹之手,曹操的心頭如同壓上了一塊沉重的巨石。他焦慮地凝視著地圖,擔憂著自己的老根據地鄄城的安危。在深思熟慮之後,曹操決定派遣2000名士兵增援鄄城,以加強當地的防禦。
程昱,鄄城的守將,面對曹操的增援提議,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主公,袁紹率十萬大軍,自以為所向無前。他見我兵少,未必會特地前來攻打。若您給我派來援軍,袁紹必然會視我為眼中釘,必定會全力來攻鄄城。以我目前的兵力,即便加上兩千援軍,也難以抵擋袁紹的主力圍攻。若是如此,不過是徒然給您造成損失。”
曹操聽後,沉默不語,程昱的話不無道理。
果然,袁紹聽說程昱兵少,並未將兵力浪費在深入沼澤攻打鄄城上,而是選擇了直撲曹操的官渡大營,那裡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
雖然程昱的鄄城因此得以保全,但他也無法對袁紹形成有效的威脅,實際上成了一支中立勢力。程昱在鄄城堅守不出,靜觀戰局變化,而曹操則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官渡,準備與袁紹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對決。
與程昱的鄄城相似,另一支原本堅定附屬於曹操的力量也在戰局的波動中動搖觀望,這就是駐紮在兗州東北部的李典所部。李家,作為山陽郡的豪強,其宗族人數龐大,勢力遍佈,一直是各方勢力爭相拉攏的物件。
李典的堂兄李整,曾是曹操麾下的得力干將,曾協助曹操擊退呂布的兇猛進攻,為曹操穩固兗州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家的忠誠與實力,使得他們在曹操的心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然而,李家與袁紹的關係也一直頗為微妙,畢竟在亂世之中,豪強之間往往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絡。
李整去世後,曹操對李典的重視有增無減,任命他為中郎將兼離狐太守,繼續鎮守在兗州的東北部。這片土地,正處於袁紹與曹操勢力交界的最前線,地理位置極其關鍵,距離濮陽、白馬、鄄城都僅有一步之遙。
雖然圍殲于禁和樂進所部的宏偉計劃未能如願,但袁紹麾下的主力軍依然勢如破竹,戰無不勝。
在連續攻佔白馬、延津、濮陽和原武四座重鎮之後,袁紹的雄心壯志愈發堅定。在陽武一役,他親自率領的主力軍與曹操的精銳部隊展開了激戰。
那場戰鬥,袁紹指揮若定,排程有方,將曹操的主力軍打得節節敗退。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役中,劉延、魏種等將領英勇奮戰,卻終究未能逃脫歷史的淘汰。他們或在沙場上英勇捐軀,或陷於敵手,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陽武之戰,曹操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而袁紹則藉此戰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主力軍士氣高漲,連戰連捷的輝煌戰績,讓天下豪傑為之側目。
隨著戰鼓聲漸弱,一個個沉重的訊息如同烏雲密佈,籠罩在曹軍上空。連續的戰敗,使得原本穩固的四方局勢開始瓦解,遠近之地的人們紛紛顧盼不安。自許、蔡以南,人心浮動,異心暗生,曾經的忠誠與信仰在動盪中搖搖欲墜。
在這風雨飄搖之際,王師顯得愈發寡弱,天下為之寒心。那些曾矢志不渝的豪傑,此刻也紛紛失去了固守的決心。兗州東部的魯國,以及徐州沿海的武裝首領昌豨,相繼背叛曹操,投入了袁紹的懷抱。
曹軍大帳內,燈光昏暗,曹操與幾位心腹將領圍坐,氣氛沉重。
曹操眉頭緊鎖,聲音低沉:“諸位,如今形勢危急,兗州魯國、徐州昌豨皆已背叛,投入袁紹帳下。我等苦心經營的基業,眼看著就要分崩離析。”
荀彧沉思片刻,緩緩開口:“主公,此乃亂世,人心思變。魯國、昌豨之舉,雖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天下寒心,豪傑失志,我等需穩固軍心,方能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