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天賜良緣(第1/3 頁)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賜良緣
前面說趙朗有事想要拜託張順和楊蔣氏辦點私事,卻又不知如何開口,磨嘰了好一會,才有臉尷尬地道:“兩位不必如此,這事兒嘛,是我的一點私事,還請守業與楊家嫂嫂從旁協助。”說著,便向兩人一一道出需要協助的事項。
張順、楊蔣氏一聽,先是一愕,接著便是欣喜萬分。楊蔣氏一臉的笑意,張順的表情更是精彩,咧著嘴笑個不停,手拍著胸脯“嘭嘭”響道:“先生儘管放心,這事兒 我若不替你辦妥,我就把自個兒的頭擰下來讓你踢!”
趙朗苦笑道:“沒那麼嚴重,總之是拜託兩位了。”
張順兩人告辭而去,臉上的笑意卻總是掩蓋不住。
第二天,十幾騎快馬從張家村出發,向不同的方向飛馳而去。出之前,大掌櫃張順鄭重交待:“此事不能出任何差錯,正月十四必須回到鞋山,明白嗎?”
十幾位親信齊聲應命,拍馬而去。
張順又找來十幾名鞭炮工匠,取出一張圖紙,囑咐這些鞭炮工匠依圖製作……
楊蔣氏也沒閒著,一連幾天採買貨物,一車車地拉回了鞋山。
江心島、昌國、流求三個基地的人們在潯陽商行的庇護下,過了一個豐衣足食的好年。特別是在流求,經過八個月的大規模移民,流求已有移民四萬多人,遠遠地超出了趙朗原來的預期。按趙朗的預計,三年內達到五萬人已是很高的目標了,現在大半年就達到四萬多人,確是令他驚喜。
這大半年,許貫忠、裴宣、張橫、李涓、周清雲等人的才能充分地發揮了出來,許貫忠這個武狀元文武雙全,總攬流求各項事務,把流求管理得有條有理;張橫指揮著流求的船隊,從占城、交趾購得大量的糧食,還調動船隊從福州、泉州等地接應移民,事情安排得沒有一點紕漏;裴宣則發揮著他“鐵面孔目”的本事,把四萬多移民的治安管得一片清平;李涓、周清雲則練出了三千的精兵,與當地高山族幹了十幾仗,把那些彪悍的高山族打回了高山。
在這幾人的組織協調下,四萬多人在流求也過了一個好年。而在昌國,在李俊的管治下,昌國基地逐步擴大,已有幫工5000人,海鹽產出增了三倍。
三個基地都一片興旺,給基地裡的人們帶來了豐足的生活。趙朗心裡也算是放鬆了一些,無論如何,自己也算是在這大宋庇護了五六萬人了。
年關一過,很快就到了上元節,整個江州又掛滿了花燈,龍燈、鳳燈、虎燈、鶴燈等各種吉祥燈飾惟妙惟肖,還有燈樹、花卉燈飾,江州城內沉浸在一種節日的歡快與喜悅。
趙朗與王素相約,兩人漫步在燈火搖曳的街頭,欣賞著大宋匠人精心製作出來的上元節花燈,觀賞著豪門大戶的魚龍燈舞,再看著身邊嬌俏的佳人,心裡一陣陣陶醉。
王素站在一盞巨大的樹狀燈飾下,旁邊就是牡丹花燈,燈光的照映下,王素俏顏朦朧,彷彿那謫落人間的仙子一般,讓趙朗不知不覺沉醉。迷離間,一首辛棄疾的《青玉安元夕》脫口而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王素站在趙朗旁,忽聽他吟出一闋詞,好奇之下仔細一聽,這用詞精妙,語句上佳,竟是罕見,一時之間又是驚奇,又是仰慕。在她心中,趙大哥從不作詞,也只聽兄長王荀說過趙大哥曾在琵琶亭吟頌了一道白居易的《夜送孟司功》,言談間,對詩詞也頗有研究。只是趙大哥平時很少吟頌詩詞,把詩詞歌賦定義為一種雅緻的娛樂。此時聽得他吟出一首自己從未聽過卻又精妙無比的詞,不由得瞪大了秀目,一臉不可思議。
趙朗一臉愛意,柔情地看著王素,又吟出了《青玉安元夕》的下半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