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皇帝獨掌大權(第1/5 頁)
乾隆十年秋,那是一個金風送爽、卻又暗藏風雲變幻的季節。輔政大臣鄂爾泰,這位與張廷玉並肩齊驅、共同輔佐雍正皇帝的股肱之臣,因病溘然長逝,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與未竟的事業。他的離世,不僅讓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更悄然間打破了朝堂上原有的平衡。
鄂爾泰與張廷玉,自雍正皇帝在位時便是朝廷的兩大支柱,他們一文一武,互為犄角,共同支撐著大清王朝的穩固與繁榮。然而,世事無常,鄂爾泰的突然病逝,使得原本穩固的權力格局出現了微妙的傾斜。
乾隆皇帝,這位年輕有為、雄心勃勃的帝王,對於鄂爾泰的去世,表面上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但內心卻暗自盤算著如何利用這一變故,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皇權。他深知,鄂爾泰生前在朝中樹大根深,黨羽眾多,若不及時加以整肅,恐將對自己未來的統治構成威脅。
於是,乾隆皇帝驟然發難,開始對與鄂爾泰關係密切的官員進行清查與打壓。那些平日裡與鄂爾泰交好的大臣們,此刻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深知,一旦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朝堂之上,氣氛驟然變得緊張而壓抑。大臣們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成為乾隆皇帝下一個打擊的目標。而那些曾經與鄂爾泰有過交往的官員,更是如坐針氈,生怕一言一行被誤解為對乾隆皇帝的不敬或是對鄂爾泰餘黨的同情。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中,整個朝廷彷彿被一層無形的陰雲所籠罩,人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揣測著乾隆皇帝的心思,試圖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找到一條安全的出路。而張廷玉,這位碩果僅存的輔政大臣,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張廷玉,這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以其深厚的學識、穩健的政風和卓越的政績,在朝中享有極高的聲望。然而,隨著鄂爾泰的病逝和乾隆皇帝驟然發難,張廷玉也敏銳地察覺到了皇帝對自己的不滿與猜忌。
鄂爾泰的離世,不僅讓朝中的權力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也讓張廷玉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艱難。他深知,乾隆皇帝年輕有為,雄心勃勃,對於任何可能威脅到皇權的人或事,都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而自己作為三朝老臣,雖然功勳卓著,但也可能因此成為皇帝眼中的“眼中釘”。
在鄂爾泰入葬之後,張廷玉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選擇告老還鄉。他明白,此時的自己已無法再在朝中發揮太大的作用,而且繼續留在朝中,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因此,他向乾隆皇帝提出了辭呈,請求允許自己迴歸故里,安度晚年。
在提出辭呈的同時,張廷玉也表達了自己對皇帝的忠誠與敬意,並懇請皇帝能夠留他一條命。他深知,自己的這一請求可能有些卑微,但在生死關頭,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以求得一線生機。
乾隆皇帝對於張廷玉的辭呈,雖然心中有所不滿,但考慮到張廷玉三朝老臣的身份和其在朝中的威望,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張廷玉得以全身而退,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上了平靜而安逸的晚年生活。
對於朝中鄂爾泰與張廷玉兩大勢力的黨羽,皇帝的臉色瞬間陰沉如水,他的目光銳利如鷹隼,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與深沉。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彷彿凝固,這兩大勢力盤根錯節,各自為政,猶如兩棵參天大樹,根系交錯,早已是皇帝心中難以拔除的一根刺。
皇帝的目光,不經意間掠過後宮的高位嬪妃,那是一群生活在權力邊緣,卻又無時無刻不在被權力所影響的女子。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門,其族人竟與鄂爾泰的餘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訊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波瀾。皇帝心中暗自思量,富察氏一族,歷來以忠誠著稱,可如今,這忠誠似乎被權力的陰影所籠罩,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背後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