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殺出個朗朗乾坤(求追讀)(第1/2 頁)
“很簡單,辦學校!”
林然施施然的說道。
“何為學校?”
朱標問道。
“就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的機構負責,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以最終讓這些受教育者達到朝廷的用人標準為目的。”
朱標思考了一下,明白了其中意思,出言反駁道;
“這個方法,如今大明就有啊,國子監不就是麼?按照你說的學校的定義,國子監基本上就是你所說的學校。”
林然笑了,搖搖頭道;
“非也!非也!此學校不是彼學校。”
這個問題林然思考了一個整晚,豈會是如此簡單。只見他接著道;
“為何大明現在緊缺人才,科舉制度明明更有優勢,為何還是廢除了。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長此以往,隨著年邁官員的逐漸老齡化,沒有新的人才湧現。那皇上就會不得不使用這所謂的人才,這樣,即使有再嚴苛的律法都沒有用。”
“因為他們只會讀四書五經,卻不會治世之道,大明又豈能長久?”
朱標此時表情逐漸莊重,因為林然說的確實是現在的情況。
如今的大明,看著人才濟濟,可是朝廷官員越來越老邁,自己的恩師宋濂,也是因為年齡之故,辭官歸鄉。
現在即使皇上對一些新選上來的年輕人的能力很是不屑,可卻不得不使用他們。
這也是大明的律例越來越嚴厲的原因。
皇上是希望律法能更細緻一點,更好的規範這些官員的德行。
畢竟大明朝廷還是要靠這些是官員維持。
都說這兩年皇上動不動嗜殺,可是朱標卻明白其中的原因。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啊。
不如此嚴厲,那些心存僥倖之人必定私慾大漲,時間久了,辛苦創立的大明必將陷入水火之中。
當今皇上雄圖大略,想要的是大明千秋萬代,建立不世之功,可不想和那蒙元一樣,區區百年,民不聊生。
想到此,朱標坐直了身子,靜心聆聽。
這個林然,想必是真的有答案了,自己還是小看了他啊。
想必這個答案會與眾不同。
雖然不知道能否讓父皇滿意,但是新的看法,說不定就多了一個解決的途徑。
林然端起茶杯,整理下思緒,輕輕抿了一口茶水,潤了下嗓子,接著說道;
“大明初建,皇上曾下詔書曰:“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師講明治道,有
能輔朕濟民者,有禮司遣。”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皇上多次下達詔書,以求得天下能人志士、德才兼備之人,報效朝廷。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皇上在招攬人才的時候,從來都是一視同仁,從不問人才的身世以及家庭、門第如何,只注重一點,那便是此人有沒有真才實學。
於是便書:“凡隱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只要德行可嘉,皆可招納,甚至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舉,下至倉、庫、司、局諸雜流,亦令舉文學才之士。其被薦而至者,又令轉薦。以故山林巖穴,草莽窮居,無不獲自達於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
由此可以看出皇上在網羅人才方面是怎樣的不拘小節,是如何的禮遇儒才。同時,也向世人開啟了求賢之門。”
朱標點點頭,這些事情他都知道,正是如此,所以他對那些讀書人也會特別看重,對待林然也是如此原因。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朱標算是親眼見證了大明的成立,雖然說沒有帶兵打仗,可是父皇初創的艱難,他都知道。
只是如今的讀書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