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古文解析:咳論篇第三十八(第1/4 頁)
一、《皇帝內經》原古文:咳論篇第三十八
素問第38章咳論
古文: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洩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歧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肝咳之狀,咳則兩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脇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柰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二、《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皇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第 38 章“咳論”,是中醫學中關於咳嗽的重要論述。透過與周易哲學相結合,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奧秘。
在周易哲學中,天地萬物皆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陰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而在“咳論”中,也體現了這種變化與平衡的觀念。
黃帝問道:“肺之令人咳,何也?”這揭示了咳嗽與肺臟之間的關係。肺為嬌髒,易受外邪侵襲,而在周易哲學中,肺與金相應,金主肅殺。當外邪侵犯時,肺氣失宣,就會引發咳嗽。
歧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這表明咳嗽並非僅僅是肺臟的問題,而是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在周易哲學中,五行相生相剋,五臟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某一臟腑的病變可能會波及其他臟腑,從而導致咳嗽的發生。
黃帝又問:“願聞其狀。”歧伯詳細闡述了咳嗽的各種表現及傳變規律。皮毛為肺之合,當皮毛先受邪氣時,邪氣會隨之侵入肺臟。同時,飲食寒邪入胃,透過肺脈上至於肺,導致肺寒,進而引發肺咳。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外界的邪氣是誘因,而內在臟腑的虛弱才是疾病發生的關鍵。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時感於寒,則受病。這反映了周易哲學中“天人相應”的思想。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在不同的季節,五臟容易受到相應邪氣的侵襲,從而引發咳嗽等疾病。
黃帝進一步詢問不同臟腑咳嗽的區別,歧伯詳細描述了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的不同症狀。這些症狀體現了五行與五臟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如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與金的特性相符;心咳之狀,咳則心痛,與火的特性相關。
而六腑之咳,也是由五臟久咳傳變而來。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