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憂恚無言 第六十九(第1/4 頁)
一、古文:
(一)靈樞第69章 憂恚無言 第六十九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二)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人突然憂愁憤恨,而說不出話來,是什麼通道被阻塞?什麼氣不能通行?致使聲音不能響亮呢?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谷進入的通道。喉嚨是氣上下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門扇。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分氣外洩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指使主司舌頭活動的。所以,人如果鼻孔流涕不止,頏顙不能開合,分氣就會散失。因此,會厭小而薄的,呼氣就快,開合就靈活,氣就容易出來;會厭大而厚的,開合就困難,氣出來就遲緩,所以說話就會重複。人突然發不出聲音的,是因為寒氣侵襲會厭,使會厭不能張開,也不能閉合,開合不靈活,所以就發不出聲音。
黃帝說:怎樣用針刺治療呢?岐伯說:針刺足少陰經,其經向上聯絡到舌,聯絡到橫骨,終止於會厭。針刺時要兩次瀉其血脈,濁氣才能排除。會厭的脈絡,向上聯絡任脈,取天突穴,會厭就能張開了。
(三)《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1 梗概:
黃帝向少師詢問,人突然因憂愁憤恨而說不出話,是什麼通道阻塞、什麼氣的執行出了問題導致聲音不能發出,希望瞭解其中緣由。
少師詳細講解了人體各個發音器官的功能以及與發聲相關的生理特點。例如,咽喉是水谷進入人體的通道;喉嚨是氣息上下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門扇;舌是聲音的樞機;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分氣外洩的地方,協助發聲;橫骨受意識支配,控制舌體運動。並且指出,會厭薄小的人呼吸暢快、開合流利、語言流暢;會厭厚大的人開合困難、氣出遲緩,可能說話滯澀或口吃。
解釋了人突然失音的病因,是因為寒氣侵襲會厭,使會厭的開合功能失常,導致發聲器官功能失調,從而形成失音證。
黃帝進一步詢問針刺治療的方法,岐伯回答,足少陰腎經向上聯絡到舌,聯絡橫骨,終止於會厭。針刺時應兩次瀉足少陰經上聯於會厭的血脈,排除濁氣,再針刺任脈的天突穴,會厭便能恢復開合,發聲即可恢復正常。
2 主題:該篇主要圍繞因情志內傷(憂恚)所導致的一時性失音證,探討其病因病機、發音器官的生理特點以及相應的刺治方法。
3 情節:以黃帝與少師的問答形式展開,情節推進自然流暢。首先黃帝提出問題,少師根據問題詳細闡述人體發音器官的功能及生理特點,進而分析失音的原因,最後黃帝詢問治療方法,岐伯給予解答。
4 此篇並無經典詩句,主要是醫學理論的闡述。這是《黃帝內經》作為醫學典籍的特點,以嚴謹的理論分析和治療方法探討為主,並非以詩句為表現形式。
總體而言,《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章對於因情志因素導致的失音證進行了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