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貓膩,閱卷(第1/2 頁)
“你當真確定,所有參賽者一個時辰內,要完成這全部的五篇策問?”
當常升確定這場比試有問題。
他當即將策問卷拍在了桌面上,言語低沉的看向剛才接連含糊應付他的“監考官”。
面對常升突然的厲聲問詢,監考計程車卒眼中閃過一絲慌亂,隨即又以不耐的姿態罵到:“既然答不出所有,那就挑你能答得出的寫不就完了。”
“你當所有人都同你一般?”
“參加沙場校閱的勳貴子弟和文臣武將中,能在一個時辰內寫下二三篇策問的不在少數。”
“不多備一些考題,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臉上盤桓許久,直看的他握著腰側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緊,終於“呵”的一聲,將目光重新投入到面前的考卷上。
雖然明知道其中有貓膩。
但這貓膩的目的肯定是影響他的成績,這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自然就沒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於這五道策問題,他的原則還是和上一輪一樣。
能被解決的問題,他就不用管。
論北方新復失地的治理的確是個大問題,從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藍玉案,其餘三大案,幾乎都可以與這個問題扯上關係。
只因北方失地收復時,大明的官員不足,無法全面接收地盤,所以只能將一大批的前朝官員重新篩選任用。
這些人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對於新收復北地的主權難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種藉口掀起的三大案,實際上都是在清洗包括這些前元官吏在內,威脅到皇權的官員,將領和勳貴,從而整肅吏治。
徹徹底底的改換新天。
列舉開國選才制度的利弊。
這個問題,老朱親口向他問過,現在大概是放個風頭,看一看這些勳貴及文臣武將子弟的想法,答之無用。
如何富國。
提出這個問題,老朱大概是被戶部逼急了,他才不給他填坑呢。
有解決辦法,留到後面自己用它不香嗎?
解析宋元興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錯,這大概就是許多人的主答題了,但只是給那些弔書袋一個發揮的機會。
人家畢竟陪跑一天了,總要讓人有點參與感。
快速安置安撫遷民之策。
這個問題怎麼可能有定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全看負責遷置撫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頭來,唯一有回答價值的,還是北方新收復之地治理的問題。
一個穩定的大明,顯然更加適合他未來操盤發揮。
於是乎,常升還是揮筆寫下了三個字——定北策。
論對失地的收復治理的標杆,不吹不黑,還得看後世的子弟兵。
而他們為何能夠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鐵一般的紀律?
充足的物資保障?
還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歸根到底還是三個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題的核心就是民心。
以前元欺壓百姓已久為引,反問為何大明驅除韃虜,改換新天,減免賦稅,與民休養,為何依舊不得人心,引得百姓暴亂頻頻?
其緣由有四。
其一,前元倒了,治理北方的官員卻仍是那些。
他們依舊在當地勾連鄉紳,欺壓百姓,使大明的明政難以落成。
其二,百姓依舊困苦。
他們矇昧無知,視聽閉塞,甚至未必知道前元和大明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覺得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重新從他們身上盤剝糧食和賦稅罷了,即便受了欺壓,甚至也不知道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