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蟄伏(第1/3 頁)
在一個古老而寧靜的國度,有一個名叫青雲城的地方。這座城不大不小,卻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勃勃的生機。
在青雲城的一個普通家庭裡,誕生了一位名叫李逸的孩子。李逸自幼聰慧過人,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他的父母雖然只是普通的平民,但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省吃儉用也要供李逸讀書。
李逸不負父母的期望,在學堂裡表現優異,深受先生的喜愛。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心地善良,經常幫助同窗解決問題,在小夥伴中頗有威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逸越發明確了自己的志向——成為一名君子,以成就業德為行動的目的。他深知這條路充滿艱辛,但他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
在李逸十八歲那年,他決定離開家鄉,前往京城的太學府深造。這一路上,他風餐露宿,卻從未抱怨。到達京城後,李逸憑藉自己紮實的學識和出眾的品德,順利進入了太學府。
在太學府中,李逸如飢似渴地學習著各種經典和學說。他日夜苦讀,不斷思考和領悟著其中的智慧。然而,太學府中的學子眾多,人才濟濟,李逸發現自己在其中並不顯眼。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反而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他知道,此時的自己就如同初九爻辭所講的“潛”,需要隱藏不曾看見,行動尚未顯著,所以他選擇暫時不施展才華。
在一次太學府組織的學術討論會上,眾多學子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爭得面紅耳赤。而李逸只是靜靜地坐在一旁,傾聽著大家的觀點,心中默默思考。有人注意到了沉默的李逸,便挑釁地問他:“你為何不發言?莫非是沒有見解?”李逸微笑著回答:“我尚在學習,諸位的見解讓我受益匪淺。”
其實,李逸並非沒有想法,只是他覺得此時並非自己出頭的時機。他在默默觀察著,學習著,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和理論。
太學府中時常會有各種比賽和活動,許多學子都積極參與,試圖嶄露頭角。而李逸卻總是選擇旁觀,他把這些機會當作是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時刻。
有一位同窗好友不理解他的做法,勸他說:“李逸,你如此才華橫溢,為何不抓住這些機會展示自己?”李逸回答道:“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不足,此時貿然行動,未必能有好的結果。”
就這樣,李逸在太學府中度過了幾年的時光。他的學業日益精進,但在眾人眼中,他依然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學子。
直到有一年,京城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生活困苦。朝廷為此召集太學府的學子們,希望他們能想出解決旱災的辦法。
這一次,李逸覺得時機已到。他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思考,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應對方案。在眾人紛紛提出各種治標不治本的建議時,李逸站了出來。
他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包括如何興修水利、如何推廣耐旱作物、如何組織百姓進行生產自救等。他的方案全面而深入,不僅考慮到了當下的困境,還為未來的發展制定了長遠的規劃。
在場的官員和學子們都被李逸的才華和見識所震驚。之前那些嘲笑他默默無聞的人,此刻都對他刮目相看。
朝廷採納了李逸的建議,並任命他為此次救災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李逸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他帶領著百姓們日夜奮戰,終於成功地度過了旱災的危機。
從此,李逸的名字在京城傳頌開來。人們稱讚他的智慧和勇氣,而李逸卻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
旱災過後,李逸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他深知,這只是他實現君子業德的一小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中出現了一些腐敗的官員,他們勾結富商,欺壓百姓,導致民不聊生。李逸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