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武朝科舉也要分“文理科”了?(第1/2 頁)
“臣等願聞其詳!”
大臣們原本都以為一切塵埃落定,再無迴旋餘地,結果聽到蕭宇燁這句話,一個個都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們之所以在此次科舉如此激動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所謂“武朝首屆”,更因為朝廷官職現在是實打實的讓人覺得有利可圖。
這其中的利益倒不是說是要新官上任便貪贓枉法,但卻與此密切相關。
按照蕭宇燁最初的理由,舉辦科舉就是因為朝中在經歷過對貪腐的大清洗後,官員有些短缺了,所以才要這樣大規模地進行官員遞補。
假設未來武朝還會繼續延續科舉制度,那後面幾批考中的學子會與第一批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在仕途上便會有所區別,第一次科舉結束後,朝中有足夠的官位,資歷已久的官員們可以藉此往上挪一挪,然後留給這屆學子更多的位置去上任。
第一次科舉的學子大機率都會很快便得到官位,但後面幾批呢?可不是說考中幾個學子,就從朝廷裡空出幾個位置的,即便是一年後便開啟第二次科舉,那時的朝廷怕也是完全走回正軌,那新考中的學子便只能苦苦等待有人退休或者被罷免了。
所以這次如果他們族人沒有入朝,那未來難度也就更大了。
“諸位大人都是我朝肱骨,寡人自然也相信你們的族人,也都能有些優點,聖賢書自然不能捨棄,我朝也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授先賢哲理,理論與實踐都是武朝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針對世家子弟與寒門子弟擅長方向的不同,寡人可以考慮未來科舉採用兩套不同方向的卷子。”
“就分別喚作文科與理科,如何?”
“文科生不是,文科學子未來便先統一歸為一個部門,就名翰林院吧,再與太學接軌,這些學子未來就負責修書撰史,教書育人,充分發揮世家子弟對文學的熟悉與瞭解。”
“至於理科學子,則依法理辦事,為百姓做實事,為武朝謀盛世,中舉後先統一留在朝中,部門名為內閣,磨練一番後,便可下放武朝各郡縣,考核兩到三年後,再評判未來走向。”
蕭宇燁借用前世高考中文理科的框架,重新解釋了“文理”兩字,也能堵住某些人抨擊蕭宇燁“對先賢不敬,壞武朝根基”的說辭了。
其實這群世家子弟哪裡又符合蕭宇燁所說文科生的理解?正兒八經飽讀詩書的人,能覺得災荒地區餓死人的原因是挑食?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因此這更像是蕭宇燁給朝中大臣的一點小恩惠,皇帝和大臣或許可以鬥智鬥勇,但如果凡事都非要你死我活的話,那這個朝代撐不了多久就完蛋了。
“這次便給皇城計程車族子弟一次機會,每個家族可以有兩個名額,參與此次的科舉補錄,成為翰林院的初代成員,考題範圍便是純粹的史書典籍,給他們三個月時間準備,原本的科舉榜單不做更改。”
“未來如果繼續舉辦科舉,學子們可以自行選擇文理其中一門,不進行硬性規定。寡人的這些提議,愛卿們可還滿意?”
蕭宇燁這一串資訊量極大的話,讓朝中大臣很長時間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他們都在思考蕭宇燁這些話的可行性,沉默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便陸續傳來了大臣們的讚歎聲。
“陛下英明!”
“陛下之巧思,非我等能比擬,陛下九五至尊,卻比我等臣子更加憂國憂民,實在令人欽佩!”
大臣們對於蕭宇燁的方案很是滿意,原本在孫雍烏詠志等人的據理力爭下,他們幾乎已經無法佔據大義來向蕭宇燁施壓了,可以說如果蕭宇燁想的話,就是可以讓他們一點好處也撈不到。
蕭宇燁一直以來的強硬手段,也讓大臣們習慣於蕭宇燁的高壓施威,結果這次蕭宇燁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居然還有所迂迴,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