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老宋頭北上見聞(第1/2 頁)
宋應星和顧繼坤兩人對宋王趙贏的評價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只能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趙贏,被趙贏請來的十多個人當中,大家對趙贏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憎惡,有人吹捧。
宋應星在應天府住了十天,這才在大隊錦衣衛的保護下繼續北上。
因為現在山東闖賊肆虐,錦衣衛的原計劃是走水路出長江口,然後坐海船抵達天津衛。
但是這個路線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他們堅決不同意走海路,他們表示自己就算死,就算跳長江自盡,也堅決不走海路。
畢竟趙贏當初有策劃把他們綁架到呂宋的前科,他們怕一覺醒來人就到了呂宋,到那時候才是叫天天不靈。
這些人都是宋王殿下重點交代要好好照顧的人才,錦衣衛不得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只能把北上路線改為沿大運河北上。
過了徐州,宋應星一行人就發現了大明的南北差異,這些年天災不斷,大明南北都受了災,但是江南受災較輕,而且土地肥沃,宋應星等久居江南的人還不覺得天災對大明有多大影響。
但是在大明的北方,不僅天災不斷,還有人禍,反賊流寇層出不窮,進一步削弱了北方的生產力。
一路走來,宋應星等人發現曾經的產糧大省山東竟是赤地千里,如今是初夏,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可是連年的乾旱讓土地裡生長不出任何作物。
昔日繁華富庶的運河兩岸已經成為流民乞丐的棲息地,每當有船靠岸的時候,他們就會蜂擁而來,求船上的大老爺大小姐賞一口飯吃。
趙贏讓錦衣衛請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心存良知,見到運河兩岸掙扎求生的流民乞丐,他們不約而同地伸出援手,將錦衣衛分配給他們的食物送給前來討飯的饑民。
又送走一波饑民,李若璉無奈地在無常簿上記錄:“他們再一次勻出口糧分給饑民,這已經是今天的第七次,我們只發給了他們三天的口糧,他們多給饑民一次,他們自己就少吃一次,再這樣下去,接下來的三天他們該怎麼辦?”
收起記錄,李若璉來到宋應星旁邊,勸解道:“宋院長,你和大傢伙說說,饑民是救不完的,我們攜帶的糧草不多,只夠大傢伙到京師,若是你們再這樣,這接下來的路程恐怕就要餓肚子了。”
宋應星滿臉憂愁,一臉的悲天憫人,道:“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他們餓死?這些都是大明的老百姓,是華夏苗裔,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人。”
“道理我懂。”李若璉點點頭,“可是宋王殿下說了,你們比他們更重要,你們安全抵達京師,比救幾個饑民更重要。”
宋應星反駁道:“宋王殿下那麼會說,那他怎麼不下令賑災?他難道不知道百姓的苦楚?身為大明內閣首相,這難道不是他的職責所在?”
“學生不相信宋王是見死不救的人。”
旁邊的顧繼坤替趙贏辯解道:“我認識的宋王是一個仗義疏財的人,最見不得窮人受苦,你去閩地打聽打聽,有多少活不下去的人去呂宋之後過上了小康生活。”
宋應星冷笑道:“他把窮人弄到呂宋去,是為了充實呂宋的人口,背井離鄉,自然要給窮人一點好處,可是大明的老百姓和他有何干系?”
“宋院長,其實宋王殿下已經在努力地安置流民了。”
李若璉也為趙贏辯解道:“跟隨闖賊進攻京師的幾十萬流民已經被宋王殿下安置妥當,宋王殿下已經有徹底解決流民問題的方案,北方各地的吃不上飯的流民乞丐也正在向京津地區匯聚,黃河南岸這邊的流民可能還沒有收到訊息,等過了黃河之後你就會發現,北方基本上已經看不見流民乞丐的蹤跡。”
李若璉的話宋應星是不信的,他不相信一個海寇出身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