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路徑勾勒(第1/3 頁)
在他手指在中間一點上停留時,又接著道,“這裡是我在這個世界出現的時間。” 沒有放手的時刻,那是“秦”原本所在的時間點。
他在水跡尾端落筆畫弧,手指沿著新的路徑勾勒,直至匯聚到原先停留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現實歷史程序——那些已經發生、不可更改的過去。”
“與此同時,帶著我存在的這線,構織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篇章。”
“所以即使能夠實現你的夢想,也無法彌補已經被歷史淘汰的‘燕’。” 燕丹瞬間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儘管未曾接觸歷史變遷,秦銘的觀點明晰簡單,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哪怕是時間穿梭回到過去改變歷史,這同樣是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礎上,並非他們現在所屬的那個時代。
秦銘繼續指導說,“放下的不只是你的固執妄想,天下六合一統已是天定之策,中華民族理應大統一。而且,中國疆土大統一對於未來兩千多年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未能達成這一目標,讓整個國家分散統治,低人一等,則最終中國的領土可能會屈身在他國之下,成為一個仰人鼻息的弱小國家。”
超越九州邊界之外,世界的廣闊程度讓人驚歎不已!不僅有西邊七國,北邊北狄、南邊的南疆與東至東海,更還有無盡的未知地域正待開發。若能實現全中國的空前大統一,無疑能讓我們的目光觸及那遼闊的地平線之外。”
看到燕丹這微妙的表情變化,秦銘繼續講述他的深思,“回想古人智者——即昔者那位墨者先生倡導之力學思想,他提出‘力,形之所以動’,這種理念和兩千多年前現代力學鼻祖——牛頓提出的‘慣性定律’有著某種共通性。”
接著秦銘解釋了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觀點:“任一物質都會保持恆定速度和直線狀態移動,或處於靜止狀態,直到外力強制改變這一狀況。”
“這就如同墨家智慧,在探討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作法則時表現出的卓越洞見。”
在《秦時明月》的故事裡,正是透過張良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啟發天明與老荀佈下圍棋,展現了墨者對於光的性質和光學實驗的基礎理解的影響力。
在墨經一書中對光直線傳播的概念、及各種反射鏡形成影象原理進行了討論,這些思想早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初步形態。
雖然我們承認,墨家的生活年代極為久遠,許多理論僅僅是萌芽初見端倪,他們所達到的知識深度無法跟後世媲美。但他們在平衡槓桿原理、斜面作用和浮力問題上的洞察仍然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數學領域,他們總結出了包括點、線、平面、體積及圓形的概念體系,對無數的幾何公設如平行線等距、確定一線條、直線等理論進行了一番探索。
最令我震撼的是墨家的“兼愛非攻”理念——即大國不會攻擊小國、強者不會欺凌弱者,多人不會欺負少人數智低下之人、尊貴之士不鄙薄下人,富有者不對窮人施予暴虐、青年男子不對老人奪其權益。這意涵著一個美好的願景:“因此天下各地各國,均不再會因為水源短缺或者戰爭的威脅而使用鋒利的武器相爭。”
儘管兼愛非攻的理想過於理想主義且難以在現代社會中實現,但它比 ** 者追求的理想社會還要更加高純度的自由與和平境界。如果墨家能在千年後出現,或許就會誕生一種新的全球主義思想,替代現在西方主流啟蒙理論。
但遺憾的是,在那個科技尚未充分覺醒的年代裡,基於實驗觀察的自然科學受到忽視。同樣的,這個理念太過超脫而被這個時代遺棄了。這也是墨家的主張無法成為歷史上顯耀的理論的原因所在——他們的智慧和想法並未能夠傳承久遠,很大程度是受時代因素、特別是儒家意識形態盛行影響的結果,從而在歷史洪流之中逐漸淡忘消失。
墨子的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