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第1/4 頁)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 nehru,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6日),出生於印度婆羅門家庭,身份尊貴,早年間赴英國留學,隨後回到印度,獨立運動之後,成為印度立國的第一位總理。
尼赫魯一直致力於爭取印度的民族獨立,與周恩來總理一起提出處理國際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奠定了中印關係的基礎。尼赫魯還是不結盟運動和萬隆會議的倡導者之一,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鬥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印度和中國曾有過一段友好時光,但自1951年起,印度一反常態,開始挑釁中國邊疆領土,面對侵略,我國一讓再讓,希望印度及時改過自新,可無奈並無用處,中印自衛反擊戰還是爆發了,也正是這場戰爭,葬送了尼赫魯的執政生涯。
一、生平簡介
1、早年經歷
1889年11月1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下簡稱:尼赫魯)出生於安拉阿巴德市(今屬北方邦)。“賈瓦哈拉爾”,意思是“紅寶石”。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從字面上翻譯中文意為“運河的紅寶石”。
尼赫魯是家中僅有的男孩,從很小開始,父親就按照培養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路子培養這個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師布魯克的引導下,少年尼赫魯逐漸對印度教哲理產生了興趣,並開始閱讀印度教典籍,加入通神學會。
14歲時,母親對小尼赫魯講了多年前他的幾個家人因誤會險些被英國士兵吊死的故事。從那時起,尼赫魯失去了對英國人的好感,並開始關注身邊的社會。尼赫魯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對異族統治的反感。
2、學習生涯
1905年,尼赫魯遠赴英倫,進入英國貴族子弟學府哈羅公學學習。起初,因為尼赫魯的年齡稍大,又不懂拉丁文,被學校編到低年級。
1907年10月,尼赫魯提前考入劍橋大學,主修自然科學,但劍橋的學術氛圍使得他將更多時間投入對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研究,經常與同學談論尼采、蕭伯納,甚至兩性問題。在劍橋期間所讀的書對他的政治觀影響很大,從西德尼·希魯克的新著《新愛爾蘭》中,他得出了“乞求與哀鳴不能從英國得到任何東西”的結論。平日裡對政治涉足很深,3年後,尼赫魯攻讀律師專業,併成功拿到律師執照。
3、從政經歷
長期留學海外,讓尼赫魯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他的思想形態發生了變化。回到印度後,他開始追隨甘地,倡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爭取印度獨立。
1916年,尼赫魯參加國大黨年會,在會上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堅持反英鬥爭的行動使他很感動。1918年,尼赫魯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委員。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後,尼赫魯參加國大黨組織的調查委員會。1920年,尼赫魯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次年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前先後8次被捕,在獄中度過9年。
1923年,尼赫魯任國大黨總書記。1926—1927年,尼赫魯遊歷了歐洲和蘇聯,受到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1927年,尼赫魯連任國大黨總書記。1928年,尼赫魯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1929年,尼赫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國大黨拉合爾會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鬥爭目標。此後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領袖,並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
1946年9月,英國初步移交政權,成立印度臨時政府,英印總督兼任總理,尼赫魯任副總理。
1947年3月,蒙巴頓方案公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1948年,甘地被刺殺,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