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印度宗教之四錫克教(第1/4 頁)
錫克教是 15 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他們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徵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 錫克教神寺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餐飲,聖城是阿姆利則,朝聖地是被稱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寺。長髮、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宗教符號的圓圈代表沒有始終的唯一真神,左右兩邊的彎刀象徵扞衛真理與正義,中間的雙刃刀代表做飯的刀具。
一、錫克教的發展簡史
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它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
錫克”是梵文sikha的音譯,原意為門徒。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視祖師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稱是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上師,尊稱為“古魯”,意為“上師”或“師尊”。從第一代上師那諾(1469~1539)算起,到戈賓德·辛哈(gobd sgh,1666~1708)為止,先後共有十位上師。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被暗殺後,雖然還有其他人繼任領導,但都不再稱為上師。戈賓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按照教條,凡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錫克教的著名經典《阿底格蘭特》者,皆可成為錫克教徒。
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就佔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
印度軍隊中有15士兵為錫克教徒。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
錫克人約計1630萬(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其餘散居在德里地區、哈里亞納邦和孟買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錫克人,雖人數不多,僅佔全國人口的2,但全國二分之一強的糧食由他們提供,該地有“印度糧倉”之稱。
該教的創始者那納克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
二、錫克教的產生的主要背景原因
錫克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
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和繁瑣的教規,引起了教徒的不滿,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強迫人們改信伊斯蘭教,使矛盾進一步加劇和複雜化。面對這些尖銳而複雜的種姓問題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遂出現改革熱潮,開展了“虔誠運動”。鬥爭聲勢浩大,影響很廣。
那納克上師所處的時代,正值洛提王朝統治時期(1451~1526),當時印度教種姓歧視非常嚴重,引起低階種姓的強烈不滿,洛提王國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時,道萊特漢·洛提的兒子提拉華爾·汗懷有篡奪王位的野心,竟然給巴卑爾寫信,鼓勵他進攻印度。巴卑爾本來對印度虎視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後,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進發,在帕尼帕特地區(現屬哈里亞納邦)同當時的國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戰,結果易卜拉欣·洛提戰敗身亡。
上師那納克對提拉華爾·汗的行徑非常氣憤,大為不滿。他認為,這會使國家更加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