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印度著名神廟之一阿姆利則金廟(第1/4 頁)
印度神廟是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供奉印度各類宗教中的主要神只,如?梵天、?毗溼奴和?溼婆等。這些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印度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瑰寶。?印度神廟的建築風格多樣,主要包括巖鑿石窟神廟與獨立式石砌神廟。南方式(達羅毗荼式)的悉卡羅呈角錐形,代表作有?摩訶巴里補羅的?五車神廟;德干式(中間式)的悉卡羅較低平穩重;北方式(雅利安式或城市式)的悉卡羅呈曲拱形,代表作有奧里薩邦的?科納拉克太陽神廟。這些神廟不僅吸引了無數信徒前來朝拜,也成為了遊客探索印度文化和歷史的熱門景點。
首先,介紹最為著名的阿姆利則金廟。
阿姆利則金廟(Golden temple Indiaa)是印度錫克教的最大寺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市中心,整座金廟的建造共耗費750公斤黃金。這座被譽為“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的建築,風格典雅,造型優美,既有伊斯蘭教建築的肅穆莊重,又有印度教建築的絢麗璀璨。金廟坐落在一個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四周的牆壁上鑲嵌著熠熠發光的大理石,整個建築幾乎通體鎦金,極為壯觀。金碧輝煌的金廟,不僅是錫克教徒的聖地,而且也是印度的遊覽名勝,每年遊客川流不息。
一、歷史發展
阿姆利則曾是錫克教第一代祖師那納克修行之地,作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當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錫克教,經過幾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終於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為此,當年錫克教第4代祖師羅姆·達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為“花蜜池塘”,阿姆利則由此得名。
建造金廟是由錫克教的第五位教主古魯·阿魯貢德·辛格(Guru Arjan dev Singh)發起。1589年,他下令在阿姆利則的“花蜜池塘”水池上建造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後來就成了金色寺廟的前身。古魯·阿魯貢德·辛格也是金色寺廟中央神殿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之一,他將它建造成了一個壯麗的建築,為錫克教徒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宗教場所。1601年完工,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貼滿金箔,共耗費750公斤黃金。
此後,金色寺廟的建造歷經多個教主的不斷修建和改進,不斷擴大和改善,直至18世紀末期,它基本上已經成為了現在的規模和形態。然而,這座寺廟在其歷史中也經歷過一些動盪和破壞。其中最顯著的是1762年,當時阿富汗入侵印度,摧毀了大部分的阿姆利則城市和金色寺廟。寺廟的重建工作由當時的錫克教教主負責,並最終在19世紀完成。
歷史上的金廟屢遭劫掠,又幾經重建修復。在1830年重修時,用了100公斤黃金使其表面璨然耀眼,因此才有了金廟的俗稱。
金廟是印度錫克教的神廟,該廟供奉印度教溼婆神。溼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毀滅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林伽(男根)是溼婆的最基本象徵。在錫克教徒心中,它的地位就如同伊斯蘭教的麥加、基督教的耶魯撒冷一樣神聖無比。
二、主要結構
因該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人尊稱為“上帝之殿”。
金廟坐落在人工開鑿的、面積1500平方米的聖湖中間,一條60米長的棧橋通往湖的中央。平靜的湖水將廟倒映於水面,增添了廟的特殊魅力。
金廟建築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風格,上有圓形穹頂,四周有圓塔環繞。
金廟上部四分之三被鍍成金色,霞光映照下,顯得金碧輝煌、儀態萬千。倒影池中,波光粼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