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解惑(第1/2 頁)
“我也有事分享。”
春妮這才注意到,開口的是個小男孩兒,怎麼說呢,可能是天氣熱起來的緣故。這個叫夏向東的小男孩上身穿件明顯大了很多的,壘滿補丁的衣服,下半身直接掛了空擋。
春妮早就聽冬臨講過此人的事情,父母早亡,跟著病弱爺爺生活。楊安章見他可憐,特意給他免了學雜費,他才入的學。至於他爺爺因為年老體衰,被生產隊安排了看牛棚的活兒。爺孫倆勉強餬口。
那是比春妮家都還慘的家庭啊!
春妮把思緒收回來,笑著問:“夏同學,說說你的故事吧!”
夏向東並不扭捏,大大方方站了起來,道:“我在麥地裡撿到一把鐮刀,應該是誰不小心弄丟的。老師教過我們拾金不昧,我就把鐮刀送還到了大隊長手裡。大隊長還誇了我呢。”易向東的小臉上因為做了好事而神采飛揚。
他又道:“大隊長還給我算了工分呢!”
“切。我覺得易同學不對。”就有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
春妮指了指那位同學,讓他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們要學習雷鋒好榜樣,做個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孩子。”
“是啊!做好事還要補償,算什麼好人好事。”
“對啊。”
“……”
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讓夏向東的頭越來越低。
他也只是想補貼家用,不想要爺爺那麼辛苦,他錯了嗎?
春妮狠狠拍了拍黑板刷,道:“安靜,安靜。”
這段時間的教學很有成果,春妮一招呼,同學們都停止了討論。
“既然大家對此事有不同的意見,那我來統計一下,同意易同學的做法舉起手來。”
春妮仔細數了數,只有十來個人舉起了手。
那麼,剩下的,就應該是不贊同易同學的做法了的。
春妮嘆了口氣,做好事屬於道德問題,不應該要求回報。
但春妮並不這樣認為。做好事是促進人類福利的行為,只有對做好事的人進行鼓勵才能促進社會福利的提高。而最好的鼓勵方式就是給予報酬。
可能有些人難以接受,但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孔子?”
大部分學生是從論語中認識孔子的,教室的牆上還掛著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學們紛紛點頭,表示是知道孔子的。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法規,如果魯國人到了他國,發現自己的同胞淪為奴隸,那麼他可以花錢把同胞贖回來,回國之後去國庫報銷贖人所花的錢。孔子的弟子子貢機緣巧合下贖回了一個同胞,但因他經常聽老師講仁義,就沒去領贖金。孔子知道此事後把子貢教訓了一頓。‘子貢。你為什麼不去領贖金呢,我知道你追求仁義,也不缺這點兒錢,但你知道你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麼?’ ”
春妮講到這裡,拿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就繼續道:“ ‘別人知道你自掏腰包救了人,自然會誇讚你品德高尚。但今後有人在他國見到淪為奴隸的同胞,他們該怎麼辦呢?如果墊錢贖人,回國後又去不去國庫報銷?如果不去報銷,那自己的錢不是打了水漂;如果去報銷,那會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是個品德不夠高尚的小人?這些問題讓本打算救人的人束手旁觀,如此一來,那些在別國等待被解救的人不是因為你的品德高尚而遭了殃?’ ”
“同樣的道理,如果夏同學不接受大隊長的獎勵,那以後遇到同樣需要做好事的情況,那人是不是也要猶豫該不該撿起那把鐮刀?亦或是等著鐮刀被人撿回家中。”
“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