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分兵滅蜀——鍾會(第1/2 頁)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書法家,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毋丘儉、諸葛誕其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援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發動伐蜀之戰,滅蜀後,鍾會大力結交西蜀名士,打擊鄧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權,但由於手下官兵不支援鍾會的行動而發動兵變,鍾會與姜維等人皆死於兵亂之中。
鍾會出身世家大族,父鍾繇,官至魏太傅,他幼年天資聰穎,深得其父的寵愛。當時,中護軍蔣濟號稱有知人之鑑,著文說:“觀其眸子,足以知人。”鍾會剛五歲,鍾繇有意讓他去拜見蔣濟,蔣濟故作驚訝地說:“這孩子將來非同一般呀!”一方是為了沽名釣譽,另一方則作廉價吹捧,使一個五歲的幼童身價倍增,可以說鍾會是少年得志。
正始中,鍾會入為秘書郎,以此為進身之階,不久,遷任尚書郎、中書侍郎。他黨附於司馬氏,得到司馬師兄弟的信任,司馬師評價鍾會“此真王佐材也”。司馬兄弟相繼率軍,東征淮南毋丘儉和諸葛誕的叛亂時,鍾會一直跟隨左右,“時人謂之子房”,“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當時大家認為鍾會的軍事才能,和漢初的張良好有一比,在戰略部署、戰役組織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司馬氏和曹氏的鬥爭中,許多名士作了犧牲品,有些人接受了教訓,或者緘口不言,或者縱酒自娛,“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就是一個。他喜怒不形於色,不問世事,終日酣飲,司馬昭曾擬為子司馬炎向他家求婚,而他大醉六十天,司馬昭無法開口,只得作罷,這樣明哲保身的人,鍾會也不放過。鍾會多次主動和阮籍搭訕,問以時事,只等阮籍開口,就可以加罪於他,但阮籍每每醉得不省人事,實在找不到口實,有人說見鍾會“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戟在前”。
蜀國滅亡,直接滅於魏將鄧艾和鍾會之手,而這兩位滅蜀功臣,又都很快從人生巔峰跌落深淵,未得善終。二人身份、才能與結局類似,而品性不同,這樣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在策劃謀反方面卻顯得十分弱智的,著實令人無法理解。首先,鄧艾作為一方諸侯,不是鍾會想除就能夠除掉的,也不是想告發就能告發得了的,其次,如果真的鐘會想要謀反,正確的做法應該以魏將中的老部下為核心進行,而不會去與蜀國降將結成聯盟,再次,如果鍾會真的要調轉槍口進攻曹魏,也應該派熟悉地理的魏軍為先導,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的蜀軍去打前鋒,如此弱智的計劃沒開始就被迫草草收場了。軍隊還未集結,軍人就譁變了,鍾會和姜維也都被下屬殺死了。
鍾會出身名門望族,其家眷、親屬大多都在中原,鍾會謀反意味著什麼?鍾會剛剛立下平滅敵國的顯赫大功,是正常人都會想回朝圖個封妻廕子,享受功名厚祿,更何況中原錦衣繁華,放著好端端的大好前程不享,在西川這等落後邊遠山區妄圖稱王稱霸,即使有姜維之助,但大多蜀人未肯歸附,如何“不失作劉備也”?那麼為什麼大家要說鍾會謀反呢?很顯然,鍾會的謀反罪名是被司馬昭強加上去的。魏國一位叫邵悌的大臣來求見司馬昭,對司馬昭說,鍾會身率十萬之眾是否會對政府構成威脅呢?司馬昭說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是說等鍾會攻下西蜀,蜀人已經被打怕了,也就不敢再想作亂了,而派出的將士呢,也人心思歸,不會去反叛,所以大軍駐外不會出現問題。司馬昭的話其實透漏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司馬昭像所有君主和權臣一樣對手握重兵的將軍早就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