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一時瑜亮——周瑜(第1/3 頁)
周瑜,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後來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弔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受演義小說和戲曲的影響,三國時代的周瑜在眾多人心目中是個器量狹小之人,“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家喻戶曉,而“既生瑜,何生亮”更被視為周瑜妒才的心理獨白,但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智勇兼備,器量廣大,並且多才多藝。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曾經稱讚周瑜乃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周瑜少年有為,為東吳孫氏基業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歷史基礎,而赤壁之戰也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歷史上的周瑜自幼志向遠大,有著遠見卓識,本來頗得袁術賞識的他卻並不看好袁術,轉而投靠禮賢下士的孫策,周瑜清俊高大,年僅二十四歲時即被孫策封為建威中郎將,吳中人都呼其為周郎。周瑜與孫策同年,後又為連襟,故而情誼更篤,史載周瑜追隨孫策南征北戰,攻荊州,打皖縣,討江夏,平豫章,定廬陵,幫助孫策極大地拓展了東吳基業。曹操聽聞周瑜少年英雄,便派蔣幹作為說客,勸說周瑜歸附自己,蔣幹雖是能言善辯,孰料剛一到吳營,就被周瑜將了一軍,周瑜表明自己只求酬報明主之恩,但願與其禍福共存的心跡,周瑜對孫氏政權的忠貞,不僅使蔣幹折服,而且當時中原士人也都對此讚歎不已。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又與張昭共同輔佐繼立的孫權,建功立業,而在周瑜的軍事生涯中,最為絢爛的篇章便是親自部署指揮,並贏得大捷的赤壁之戰。
周瑜不僅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而且是也是雅量高致的伯樂,歷史學家陳壽稱其“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也就是說,除了跟程普關係不睦,與其他人的關係都處得不錯,而據《三國志》記載,周瑜與程普關係不睦的原因,也不應歸咎於周瑜,程普早年因追隨孫堅攻城略地,身經百戰,故而憑恃資歷輕視乃致欺辱周瑜,但周瑜只是折節容忍,並不與其計較。天長日久,周瑜的大度感化了程普,程普轉而佩服敬重起周瑜來,聲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寬宏磊落,多次向孫氏政權薦賢舉能,魯肅就是周瑜推薦的,甚至在病重時,周瑜還極力向孫權推薦魯肅,接任自己的職位,而魯肅不負厚望,竭力輔佐孫權,為孫氏基業立下了不少功勳,東吳政權由此穩定下來,這也可謂是周瑜慧眼獨具的結果。
歷史上的周瑜,兼具文韜武略,精通音律,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即便是酒過三巡,仍然能夠聽得出奏曲者的失誤,故而當時民間歌謠傳唱說“曲有誤,周郎顧”。雖然史書上對於周瑜的音樂才華僅此一筆,但這一鱗半爪,也足可印證周瑜的文武全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