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王公公”(第1/2 頁)
上回講到崇禎帝與后妃們決定把鉅款移交國庫,便讓隨侍太監“王公公”去叫“戶部尚書”李起元來接收。
“王公公且稍等,請隨老夫進去喝杯清茶解解渴潤潤喉嚨,等我把署衙副官和一眾下屬們叫來就走。”
“嗯吶,好好好,快快快,宜早不宜遲。雜家還等著回去覆命呢!”王公公一邊緊隨“李老頭”進署衙討水喝,一邊前後左後四處打量著,見府衙裡除辦公用具便無其它,就知“李老頭”果然不像有的官員講排場。
其實,在另一時空很多事情卻已經發生了。比如,清兵入關後,跟吳三桂聯合擊敗了李自成。不過,清朝在建立初期,對明朝的感情很複雜。一方面,因明朝是清朝的敵人,必須堅決打壓明朝殘餘勢力。
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又不想把明朝樹立成對立面,畢竟他們屬於少數民族,人數不佔優勢。但為了緩和矛盾,他們不得不宣揚說滿清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非崇禎,清朝入關的目的是為了給明王朝報仇。
基於這個邏輯,多爾袞入關之後,就厚葬崇禎皇帝,並招募了明朝遺老,還大量任用明朝舊臣擔任地方官吏,儘管“攝政王”多爾袞釋出了剃頭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並進行“揚州十日屠”後才穩定局勢。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親政。而順治極力讚揚崇禎皇帝,說他是勵精圖治的明君,說他吊死煤山是 “身殉社稷”、從容就義,還把崇禎皇帝塑造成一個悲情的末世君王,直接依據就是崇禎死前的“袖袍血書”。
同時,清朝還宣揚明朝已經滅亡,且是亡於李自成作亂,而非亡於“大清”,便成功地把矛盾成功轉移到早已經死了的李自成身上。就在崇禎皇帝的形象被清朝美化之後,亡國之君的身邊人也隨之被美化了。
這其中有一個老太監,竟被清朝順治皇帝稱為“忠臣烈士”,還專門為他立碑刻傳,並賜予諡號“忠”。
這個老太監就是崇禎身邊的親信太監王承恩,也就是剛才奉命前往“尚書檯”請“戶部尚書”入宮的人。
王承恩原本是宮裡的一個小太監,長期在宮裡做著低階太監從事的髒活累活,因為他家裡窮,沒有受過教育,也沒太多文化知識,更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入宮之後,在大太監曹化淳手下當差。
王承恩的發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實,太監們想要發跡,偶然性佔了絕大部分因素,比如馮保,比如魏忠賢,都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遇上了皇子,取得皇子的信任,等皇子長大後,繼承了皇位,十餘年如一日陪伴在皇子身邊的太監們很快就會飛黃騰達,因為年輕皇帝不想自己被“官場”、“朝局”所羈絆。
王承恩的發跡,也是這樣。崇禎皇帝年幼時,曾失足掉進了一個池塘裡。他身邊的小太監看到之後,手慌腳亂,大呼小叫,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貿然下水救王爺。只有王承恩,他見小王爺落水了,便跳進水裡拼命護住小主子。因此,小王爺被救起後,就自然對這個勇敢的太監產生了好感,從此便和他十分親近。
小王爺長大之後,順利繼承了皇位,成為皇帝,也就是“崇禎皇帝”。崇禎對王承恩十分信任並不斷提拔他,最終讓他做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這當然也因為崇禎帝不想讓“東林黨”一家獨大並繼續把持著朝政。
王承恩對崇禎皇帝的提攜感恩戴德,於是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崇禎執政晚期,朝廷風雨飄搖,崇禎皇帝日子非常難過,因為他每天不但要想著抵抗外敵,還要和身邊的大臣們明爭暗鬥,爭取更多主動權。
王承恩便陪在他身邊,為他排解憂愁。後來,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率領下打進了北京。崇禎身邊的人都作猢猻散,而崇禎甚至找不到人帶兵到城門上抵抗。王承恩對崇禎說讓自己帶兵去城樓上抵抗農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