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1)五實和五虛的症狀和預後(第1/4 頁)
黃帝說:在治病之時,首先要檢查人的形體,氣機,色澤以及脈象的虛實,疾病的新舊等,然後及時進行治療”這一觀點,體現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望”即觀察病人的形體、色澤,以及精神狀態等外在表現,以此來推斷疾病的性質和病勢的深淺。透過觀察,醫生可以初步判斷病人的氣血狀況、臟腑功能等。
“聞”則是透過聽取病人的聲音、氣味等資訊,進一步瞭解病情。例如,聽病人的呼吸聲、咳嗽聲等,可以判斷其肺部的狀況;聞病人的口氣、體味等,可以推測其消化系統的健康程度。
“問”即詢問病人的病史、症狀、飲食起居等情況,以便更全面地瞭解病情。透過詢問,醫生可以獲取更多關於病人身體狀況的資訊,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依據。
“切”則是指切脈,透過觸控病人的脈搏,感知其脈象的虛實、快慢、節律等,以此來判斷病人的氣血狀況、臟腑功能等。脈象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能夠反映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在瞭解了病人的病情之後,醫生需要及時進行治療,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在中醫的診療體系中,確實會考慮病人的形體、氣機、面色以及脈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評估疾病的可治性與治療難度。當病人的形體和氣機相稱,通常意味著病人的身體狀況較為協調,正氣充足,有足夠的抵抗力與疾病抗爭,這樣的病症被認為是可治之症。
面色光潤鮮明,同樣反映了病人的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這對於疾病的恢復和治療都是非常有利的。當脈象與四時相適應時,說明病人的脈象符合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規律,疾病的發展趨勢可以被控制,這也預示著疾病有治癒的可能。
至於脈相弱而流利的情況,這確實是有胃氣的表現。在中醫理論中,胃氣被視為生命活動的根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即使脈象較弱,但如果流利,說明胃氣尚存,病人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疾病的治療也就相對容易。然而,必須強調的是,雖然這些情況都預示著疾病有治癒的可能,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
在中醫的診療體系中,病人的形體與氣機的和諧統一,以及面色、脈象等體徵的正常與否,都是判斷疾病可治性與治療難度的關鍵指標。
當形體與氣機不相稱時,往往意味著病人的身體狀況失衡,正氣與病邪之間力量對比懸殊,這會導致疾病難以治癒。同樣,面色枯燥、沒有光澤,也是氣血虧損、臟腑功能低下的表現,這種情況下,疾病的治療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脈象作為中醫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直觀地反映病人身體內部氣血執行的狀況。當脈象與四時相逆時,即脈象的變化與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相違背,這通常預示著疾病的發展趨勢與自然界的規律相沖突,疾病將難以治癒。
對於這四種不易治癒的疾病,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細緻分析,明確告訴病人疾病的真實情況。
“脈與四時相遇”是一個重要的診斷原則,它涉及到脈象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之間的相應關係。具體來說,“脈與四時相遇”是指脈象的變化沒有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是出現了逆四時的現象。
以春季見到肺脈和秋季見到心脈為例,春季是陽氣生髮的季節,脈象應該是柔和而有力的,代表著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然而,如果在春季出現了肺脈(即脈象表現出肺臟的特徵,如浮而短),這就違背了春季陽氣生髮的規律,稱為逆春氣。同樣地,秋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季節,脈象應該是沉實而有力的,代表著收藏和積蓄的力量。但如果在秋季出現了心脈(即脈象表現出心臟的特徵,如洪而散),這就違背了秋季陽氣收藏的規律,稱為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