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9)探秘中醫切脈術:如何揭示內臟病變的秘密?(第1/2 頁)
在中醫理論中,心脈搏動有力而長,往往被視作心經氣血旺盛的一種表現。然而,當這種旺盛超出了正常範疇,形成邪盛火盛時,就可能導致氣浮,進而出現舌頭捲曲、不能言語等症狀。這是因為火邪上升,擾亂了心神的正常功能,使得舌體失去靈活,語言功能受阻。
脈象軟而散亂則可能表明體內的氣血執行不暢,正氣不足,無法有效抵抗病邪。然而,“剛脈健轉柔和等盈為之氣”可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意指在某些情況下,脈象雖然軟散,但體內正氣開始逐漸充盈,脈象開始由弱轉強,這是疾病向愈的一種表現。
在中醫的診療過程中,脈象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透過對脈象的觀察,醫生可以瞭解患者體內氣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淺以及臟腑的功能狀態。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疾病的轉歸和治療效果。
“迴圈一週後,疾病就會痊癒”的情況,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在中醫看來,疾病的痊癒不僅僅取決於脈象的變化,還與患者的體質、病情的輕重、治療方法的得當與否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該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以促進疾病的康復。
當肺脈搏動有力而長時,通常被認為是火邪犯肺的表現。火邪在中醫中通常指具有炎熱、向上、向外等特性的邪氣,當火邪侵襲肺部時,會導致肺熱熾盛,進而出現痰中帶血等症狀。這是因為火熱邪氣會灼傷肺絡,使血液外溢,與痰液混合排出。
相反,當肺脈脈向軟而散亂時,則屬於肺脈不足的情況。肺脈不足表明肺部功能減弱,氣血虧虛,不能固攝汗液,從而導致汗出不止的病症。這種情況下的治療原則應該是補益肺氣、固攝汗液,而不是採用發散的方法。
在中醫治療中,針對不同的脈象和症狀,會採用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方藥。對於火邪犯肺導致的痰中帶血,通常會採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對於肺脈不足導致的汗出不止,則會採用補益肺氣、固攝汗液的方藥進行調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從中醫理論的角度進行了簡要說明,並不能替代專業的中醫診斷和治療。如果您或身邊的人出現類似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中醫診斷和治療。
肝脈搏動有力且呈現成形的狀態,往往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有關。這種情況下,由於氣血不暢,面色可能會出現發青的現象。然而,如果面色並未發青,而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的面色異常,那麼我們可以考慮是否是外力作用,如跌墜或搏擊等,導致的瘀血積於脅下,影響了肺氣的升降,進而使人喘逆。
如果脈象軟而散亂,同時面目顏色有光澤,那麼這種情況可能與一眼病(此處可能是指某種眼部疾病)有關。此外,患者還可能伴有口渴、暴飲不化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由於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汽流入肌肉面板之間,腸胃之外所引起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和脈象的變化都是人體內部氣血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因此,在治療上,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中藥方劑和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以調整氣血、疏通經絡、恢復臟腑功能。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中醫診斷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脈象、舌象、面色、症狀等多個方面,不能僅憑單一症狀或脈象就做出診斷。因此,在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中醫診斷和治療。
胃脈搏動有力而長,這通常意味著胃氣充盈,氣血執行順暢。然而,當面色同時發赤時,可能提示著胃火過旺,火邪上炎。在中醫理論中,火邪具有炎上、耗散的特性,當胃火過旺時,不僅會影響胃的消化功能,還可能透過經絡傳導至其他部位,如大腿,導致疼痛甚至感覺腿像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