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曹芳的抉擇(第1/2 頁)
僅有一牆之隔的洛陽皇宮內,隨著夜幕的降臨,曹芳也帶著宮內的一眾宮女內侍往皇宮內趕,
畢竟這個季節在華林園過可是要很費一番心思很麻煩的,雖然在樹蔭下待著很涼快、在華林園中也建有帝王歇息的宮殿,
但是蚊蟲叮咬就是一個很大的麻煩,雖然疼痛很小,但蚊子多了卻也是會讓人難以忍受,更別提在園中殿宇歇息了,
畢竟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不管是男女老少,所有人過夏天都要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蚊子。
因事先來得匆忙,也沒有準備一些蚊帳、煙燻、香囊之類的,只帶了狩獵的弓箭之類的器具便匆匆來到了此處發洩一直被曹昭伯處處壓制的情緒了,
古人驅蚊最主要的方法便有蚊帳、煙燻及香囊兩種,而生物驅蚊則是最不實用的一種,
中國古代對於蚊帳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
《詩經·召南·小星》當中就有詩句:肅肅宵征,抱衾與裯。東漢經學大師鄭箋把“裯”解釋為床周圍,起到物理隔離作用的床帳子。
而第二種便是化學驅蚊方法,燒植物煙燻、香囊。
在中國古代,只有貴族和諸侯王才能用的起蚊香,普通百姓很難買得起蚊香。
因此,從春秋戰國到宋朝這數千年時間裡,中國老百姓夏天防蚊子一直沒有有效的辦法,只能用煙燻的辦法防蚊子叮咬。
早在西周時期,煙燻蚊子的辦法就投入使用了。《周禮》介紹了西周時期驅逐蚊子的辦法,其名稱叫“翦氏”,為朝廷的專業驅蚊官職。
根據《周禮》的記載,驅蚊官“翦氏”一邊唸咒語,一邊用火燒的辦法驅逐蚊子。火燒的原材料是莽草。莽草燃燒發出來的煙霧就能毒死蚊子。
莽草毒性很強,古人還用莽草還殺老鼠。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用天然的植物防蚊不失為有一種效率很高的選擇。
到了後來,人們發現,除了火燒煙燻莽草,還有艾草、蒿草也有很不錯的驅蚊效果。
艾草和蒿草放出來的煙霧不多,比莽草更健康。
逐漸的,蒿草退出了古代人防蚊子的歷史舞臺,艾草和蒿草成為古代勞動人民防蚊子的主力軍。
由於艾草和蒿草防蚊效果好,古代勞動人民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艾草蒿草打造成專用的防蚊工具火繩。
火繩就是用艾蒿搓成的繩子,陰乾後把它盤起來,用的時候點燃,利用它燃燒發煙,用來驅除蚊蟲,也可以用來引火。
火繩的直徑大約有兩公分粗細,按卷盤的,一盤火繩大約四五斤重。
第三,便是用生物的辦法驅逐蚊子。
生物驅蚊是古代人民以大自然的規律消滅蚊子的辦法,一般來說,吃蚊子的動物就蜻蜓、青蛙等,而蜻蜓為天然昆蟲,不好飼養,青蛙就成為古代人以生物驅蚊的主要手段。
但是青蛙捕殺的蚊子畢竟數量有限,不可能佔據防蚊的主流。
古代防蚊的主流方法依然是使用蚊帳、煙燻、香囊的辦法驅逐蚊子。
曹芳也只想在此呆一段時間便回宮去了,也不能成天呆在此處,畢竟這樣只會在朝臣心中留下一個不好的形象,以為他只是喜歡遊獵,
甘於做一個享樂天子,無心做一個有為之君,是不值得輔佐的,便會將剩餘效忠天子的人,
繼續推向曹昭伯那邊推,那是便裝過頭,得不償失了,畢竟現在的曹昭伯可不是以前那個只知囂張跋扈、任人唯親,被人稱作蠢豬,胸中毫無韜略,
又毫無主見的曹昭伯了,平定了司馬太傅叛亂的曹昭伯真是改變了很多,不似以往那般容易迷惑、好騙了,
若是自己再學春秋時的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