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火藥與指南針(六)(第1/4 頁)
【雖然明朝的匠籍制度被人詬病,但是匠籍制度並不是明朝發明的,這事還是得說回宋元。
之前就說過,宋朝的社會文明高度發展,所以為了確保社會各項領域的發展,南宋開始盛行以職業劃分戶種的做法,而這到元代就發展為“諸色戶計”,各色職業戶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勞役。
《元史·卷九十三》記載:“然其戶大抵不一,有元管戶、交參戶、漏籍戶、協濟戶……凡儒士及軍、站、僧、道等戶皆不與。”
為了便於強制徵調工匠服勞役,他們將工匠編入專門的“匠籍”。
《通制條格·卷二》中記載:”軍、站、急遞鋪、駕船、漏籍、鐵冶戶,戶下人口折居者,揭照各籍相同,……戶下人口析居者,仰充灶戶收系應當絲料。”
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保障自己財政的收入,蒙古統治階級下達命令,無論一個人以何為業,他將繼續從事那種職業。
從實際上來看,元朝能夠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社會制度也是有著獨到之處的,至少他們頒佈的政令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這種戶籍制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簡化做法,的確是將人口永遠保持在某種穩定狀態了。
但是對比其他戶籍,工匠是非常悽慘的,因為工匠的全家老幼都要參加生產,而且世代相繼,地位低微不說收入還比較低。】
“是啊,那些貴人總愛說什麼士農工商,可是咱們的日子哪就比商人好了?”一個工匠憤憤地說道,他一家子努力維持生計的時候,杜家商行的老闆卻是夏不缺冰、冬不缺碳的,每日大魚大肉地吃著。
這怎麼能說是工匠的地位高呢?
【工匠卑微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隨著王朝的更替而有改善,因為後來的明王朝依舊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
在分為民、軍、匠三等民戶中,從事手工業的民眾被劃分到匠籍。
但匠籍制度世襲罔替的性質,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匠戶的實際執業情況。
這些手藝活是非常吃天賦的,天賦是不會以血脈繼承的!
孔子的子孫沒能成為孔子那樣的大賢,有為之君的兒子也可能是個大昏君,那匠人的兒孫就一定能學會那些手藝活嗎?
不一定,成化五年的時候工部就曾上奏,“南京輪班各色人匠,雖皆取以供應朝廷造作之用,中間諳曉本藝者十無二三”。
沒辦法,官局最後只能臨時僱傭工匠來做事,可見,這種一成不變的、嚴重背離了生產實際需要的工匠制度,是難以長久維持下去的。】
明朝
朱元璋也很是坐不住了:“大明初定時,底下動盪不安,這法子多好,立馬就讓下邊安穩下來了!怎麼就成這樣了?”
當時的大明,剛剛經過戰爭的洗禮,百廢待興,這個政策是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啊!
民間湊在一起的工匠們是各有各的苦楚,一時之間哀聲一片。
“我兒是真的學不會這手藝啊!”他最近是真的急得睡不著覺,他的二兒子年歲漸長,就是學不會自家那個手藝,他和老妻一走,自家二兒子可怎麼過活呢?
“我爺爺手藝那叫一個精緻,我和我爹就怎麼都學不會,我兒子那個天賦就很高,但是沒人教啊!只能讓他自己琢磨了!”
……
【按照《雙溪雜記》:“北征之馬聚於馬房,營造之兵終歸匠籍” 來看,許多為軍隊服務的工匠雖然有著軍籍的身份,卻還是被當作工匠,這種人被叫做軍匠。
雖然軍匠雖然帶著一個“軍”字,在統治階級看來其本質還“匠”,不論是政治地位還是物質生活,都非常的慘淡。
匠籍要世代承襲,而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