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三教辯論(第1/2 頁)
當吳明徹得知吳茂戰死,一口氣沒上來,暈了過去。蕭摩珂等將領嚇得不輕,還好最後終是挺了過來。
當吳明徹次子戰死的訊息傳到陳皇耳中時,陳皇內心反而有些欣喜,但未表露出來,叫來吳惠覺,告知詳情。
當得知二弟戰死,父又奄奄一息,吳惠覺悲痛萬分,當面請旨,欲到軍中帶回二弟遺體,同時照顧父親。
陳皇斟酌再三,終是同意了其請求,幾日以後,吳惠覺到了軍中,見父親形將舊木,悲從心來,侍奉左右一刻不曾離開。
幾日以後,吳惠覺悲痛的請令,欲上陣殺敵,為弟報仇。蕭摩珂攔不住,特向吳明徹請示,然吳明徹似乎悲傷過度,反而同意了長子的請求。
這日,蕭摩珂特意交代,多留意吳惠覺,不能讓其有失,然而真到了攻城之時,誰也顧不了誰,到最後又一番折損,終是放棄。
當再次收到吳慧覺也戰死時,蕭摩珂大驚,接連處置了幾個士兵以後恢復了平靜。這又該如何面對吳老將軍。
紙終究包不住火,當得知長子也戰死,吳明徹接連昏迷兩天才醒來。蕭摩珂見軍中士氣蕩然無存,自知再這樣下去,怕是要全軍覆沒,於是只好回信陳皇,準備撤退。
自兵退以後,吳明徹身受打擊一病不起,同時卸掉全部職位,在府療養不出。陳皇自是高興,終於解決心腹大患,如今所有權利盡收手裡,只需解決國內矛盾,陳朝強大指日可待。
馬三親自接待了吳茂兩兄弟,得知吳明徹不願來周,心中一陣唏噓。自是明白其心中所想,不想背上罵名,這與當初便宜爹的做法如出一轍。
周皇很是高興,能用此計救下陳朝名將吳明徹兩子,將來統一倒是容易了許多。同時也給了兩弟兄閒散官職,也算是遵守承諾。
正當陳皇準備大展拳腳之時,不知何處出來流言,痛斥了陳皇幾宗大罪。其中之一就有一條是:為奪大權,殘害軍中世家,嫁禍齊朝。
不到兩日,流言就傳遍整個陳朝,引起軒然大波。各個世家反應激烈,人人自危,深怕什麼時候自己又成了刀下亡魂。
更有世家蠢蠢欲動,整個陳朝風雨飄搖,就差一顆火星。陳皇自是大怒,命令點籤司全力追查流言來源,但是都無從查起。最後也不了了之。
終於有世家坐不住了,舉起了義旗,響應無數,而且人數不斷壯大,陳皇又忙於平亂,好不容易這裡平亂成功,那裡又開始。
整個陳朝陷入混亂,陳皇無力的癱坐龍椅上,難道朕真的錯了麼?自此,陳朝加速衰敗。
與之相反的周朝,在周皇一系列的措施之下,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日益強盛。
這日,皇宮來信,明日開始,朝堂辯論,主要是關於佛,儒,道三教的禮儀和教義的討論。
百官及佛,儒,道三教大儒在經過幾天的討論以後,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成就。
五戒與五常的配對:在三教辯論中,五戒(佛教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對應關係成為討論焦點。
倫理道德觀念的融合: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融合的道德規範,既符合佛教的內在修養,也符合儒家的社會倫理要求。這種融合不僅在理論上得以推廣,還在實踐中廣泛影響信徒的行為。
儒家本體論的建構:在這一時期,儒學面臨本體論根據不足的問題,透過引入佛教思想,儒家學者試圖建構更完善的本體論。
境界追求的提升:古典儒學在面對生死問題時缺乏形而上學的考量,而佛教以涅盤為最高境界,提供了超越世俗的精神層面,從而彌補了儒學的不足。
借用道家命題和範疇:佛教在中國傳播初期,便大量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