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後悔(第1/2 頁)
蕭西風從原彭城王府出來,給莫嚴師兄傳出一道資訊,告訴他:宋國皇宮暫時沒事。不過,魏國皇宮可能有比太子暴斃更大的事發生。
然後,他回到天目道觀,潛入後山地底陰泉邊修煉。
還是這裡舒服得多。
……
此時的魏國皇宮,呈現出一種詭異氣氛。
因為魏國太子拓跋晃忽然就死了。而朝廷對外宣佈太子的死因時,只有“猝死”二字。
那可是堂堂的魏國太子!
魏國皇族是鮮卑族。鮮卑族的傳統就是嫡長子擁有繼承權。
這個制度一直沒變。
因此,拓跋晃的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邏輯:由於他的繼承權不能隨便被剝奪,所以,如果有人想換太子的話,只能讓他死。
過了一段時間,皇帝拓跋燾對拓跋晃的死沒有任何反應,這更加讓人們相信:是皇帝想換太子,找不到藉口,所以弄死了他。
皇宮裡、朝堂上,人們個個噤若寒蟬、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皇帝,為自己招禍。
即便如此,還是有兩人倒了黴,被皇帝下令處死。
這兩人一個是略陽王拓跋羯兒,一個是高涼王拓跋那。
據說,二人南征歸來,回到平城後,聽說太子拓跋晃被剝奪了首宰職務,為了安慰他,私自將繳獲的大量女人和財物送到了太子府。
原來的太子死了,那就得重立太子。
雖然人們明知皇帝拓跋燾的心思,受到首席太監宗愛蠱惑,屬意皇五子拓跋餘。
但自古以來,有權對大位產生覬覦之心的人,但凡還有一絲希望,都不會主動放棄。
何況,爭奪大位從來就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活。
每個大位爭奪者身邊,都有一群大能推波助瀾。
魏國的太子之爭,最後落在皇三子拓跋翰與皇五子拓跋餘之間。
大夥等著皇帝拓跋燾做出抉擇。
這天,拓跋燾不知哪根心絃被撥動,忽然召中書侍郎高允覲見。
高允衣冠整齊入朝,完成所有禮儀後,面對皇帝,一言不發,只是流淚。
拓跋燾看著他,也留下淚來。
君臣二人就這樣,啥多餘的話也沒說,只是在那裡流淚。
最後,拓跋燾讓太監宗愛將高允送出宮外。
至始至終,高允除了向皇帝請安,沒說過一句其它的話。
皇宮門口,望著高允遠去的背影,宗愛心裡生出強烈不安的感覺。
高允是拓跋晃的老師,還是原東宮四大輔臣之一。
關鍵是,他從不隱瞞自己的傾向。
即便在拓跋晃最倒黴的時候,他還冒著殺頭的風險,向皇帝諫言:太子拓跋晃不應該被削權。
皇帝拓跋燾今天召見這位老臣,是什麼意思。
宗愛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他找來羽林軍首領陸健,二人就皇帝今天的異常舉動進行分析。
陸健母親是柔然郡主,三皇子拓跋餘母親鬱左昭儀是柔然公主,她們是堂姐妹關係。
二人決定,由陸健找機會問問皇帝:老臣高允為什麼流淚。
陸健也是皇帝信任的近臣。他掌控皇宮禁衛軍,對皇宮裡發生的事應該清楚,知道高允舉止並不奇怪。
陸健趁巡查宮中防務,向皇上請安時,順口表達了自己心中的疑問。
拓跋燾聽了陸健的問話,看他兩眼,嘆息道:“崔浩案發時,高允是牽連在案的。太子聽說後,連夜入宮為他求情,朕才赦免了高允。高允是因為太子流淚啊!”
陸健聽了,裝出恍然大悟樣子,沒有吱聲。他對皇帝行禮後退出。
宗愛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