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冶鐵技術(第1/4 頁)
一百多種!?
真不愧是以農立國,熱愛種地的國家啊。
百姓們心中想起投影之前也誇過他們是農業大國。
但很快,他們就把注意力全放在了這後面幾種農具上了。
省力,省時。
他們真的很難不心動啊。
特別是秧馬跟代耕架這種不需要他們受身體上的苦的農具。
他們恨不得這種農具下一秒就能出現在他們眼前,而不是單薄地畫在投影上面。
……
王禎沒想到這裡還有他的事。
他的家鄉人才輩出,而他,不過是一個對農學跟印刷術感興趣的普通人。
能被後世記住,真乃他的榮幸。
王禎站起來就往外走去,他可要跟好友好好說道說道。
……
唐,李世民鬱悶中。
曲轅犁怎麼不在他這個時期出現呢……
如果此時已經有了,他就不需要大張旗鼓地找人研究了。
轉念一想,或許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雛形也說不定。
聽了這麼久,他也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想要一個王朝多方面發展,光靠朝堂上的官員你一言我一語可不行,這天下的百姓也該參與進來才好。
李世民摸摸下巴,心中想道,該頒佈新的政令了。
……
明,朱元璋的心情不暢快了。
這最後一句話,到了明清就不怎麼發展了,有點戳他心。
最主要是投影的語氣變了!
有點不屑……朱元璋氣憤地想著,就算他的大明在農具上發展不好,但肯定在別的方面有很大進步。
怎麼就要用這種語氣說明清。
他要證明他的大明也可以在農業上實現大的飛躍!
朱棣隱隱感覺明清兩朝,好像幹了什麼不好的事。
否則投影之前那平淡的語氣,怎麼一到明清時,就變了呢。
儘管起伏不大,但他們可是做皇帝的,怎麼可能聽不出來。
命人整理好這部分內容,朱棣想到了那些同學們說的叫門天子。
他當時還好奇來著。
或許就跟那件事有關,難道明朝是因為那事才被清朝取代的嗎?
……
「關於農具,除了它的發展程序,農具所用的材料也至關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冶鐵技術,甚至是球磨鑄鐵在戰國中晚期就被髮明瞭。
(球墨鑄鐵,後端灣鑄鐵遺址首次發現脫碳窯。
它的綜合效能接近於鋼,所謂“以鐵代鋼”,主要指的就是球墨鑄鐵。)
到了秦朝,冶鐵技術進一步發展,高爐鍊鐵成為了一種經濟又有效的鍊鐵方法。
西漢早期,興起了“百鍊鋼”技術跟鑄鐵脫碳鋼。
百鍊鋼就是增加反覆加熱鍛打的次數,提高鋼的質量,百鍊成鋼的成語由此而來。
鑄鐵脫碳鋼,漢代冶鐵工匠把碳含量4%左右或者更高的鑄鐵,經過脫碳,讓它通體成為高碳鋼。
西漢中期,出現了炒鋼技術。
炒鋼打破了以前生鐵不能轉為熟鐵的界限,讓兩個工藝體系得以連通,有了統一的鋼鐵冶鐵技術體系。
西漢中後期,高水平的冶鐵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軍隊裝備質量,而且漢朝的鐵甲鍛造技術不僅高,產量還多。
東漢後期,出現了水排,即水力鼓風機。
利用水排鼓風冶煉鋼鐵,生產農具,比用人力或者畜力鼓風更方便。」
百姓們後知後覺地發現,這個漢朝……怎麼感覺發展的那麼好呢。
前面說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