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防洪工程(第1/2 頁)
「我國自古重農,所以為了處理好水資源,控制水流,防止旱澇災害,實現除害興利的目的,也就有了水利工程的出現。
早在夏朝時期就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
而西周時期已經有了蓄、引、灌、排的農田水利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等,還有了最早的運河——古江南河。
秦朝時期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
兩漢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工程,比如北部地區有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東南地區有鑑湖,江淮地區有六門陂,西北地區也有了利用雪水或者地下水的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隋唐時期時,開通了大運河,唐朝還設定了專門的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在各地開始興建水利工程,基本上是遍佈了全國。
元明清時期,雖然沒有出現大型的水利工程,但小的工程也是一直在修。
水利工程按照目的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防洪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水力發電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城鎮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環境水利工程、漁業水利工程、海塗圍墾工程等。
而我們現在需要了解的主要是防洪工程和農田水利工程。
防洪工程每個朝代都在做,可以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它主要包括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庫等。
堤不用多說,它是沿江河、湖以及海岸邊等修築起來的擋水建築物,也是最早被採用的防洪工程措施。
有關河道整治工程,我們要知道,在我國境內有兩條母親河,分別是長江跟黃河。
因為兩條河流經區域的不同,所以黃河的含沙量要遠遠高於長江,這也就導致黃河流域的兩大災害——旱澇的發生頻率要比長江流域高出很多。
關於母親河的整治,我們先從黃河瞭解。
在瞭解如何整治黃河之前,我們總要知道黃河為何會出現問題。
首先是黃河中游途經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又有嚴重的水土流失,所以黃河經過這裡會從中攜帶走大量的泥沙。
但黃河下游需要途經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水流逐漸緩慢下來,導致河水沒有足夠的動能可以把自己攜帶下來的泥沙帶走,最後泥沙在中下游不斷淤積,河床也就逐漸升高了。
又因為河床升高,導致這段流域既沒有其他支流匯入,也得不到地下水的補給。
它的水位高度高於兩岸的地面,所以它的河水還會下滲流向地下水,特別是乾旱的時候,下滲會更加嚴重,黃河也就會因此出現斷流的現象。
除此之外,降雨量減少也是導致黃河斷流的原因之一,而降雨量又直接受到氣候影響。
黃河流域大部分都處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多年來的平均降水量都在476毫米,其中60%的降水量還集中在6到9月,所以降水量的分配很不均勻。
降水少時,旱情加重,最終也會導致黃河斷流。
這就有了一個現象,不管是黃河因為下滲出現斷流導致下游出現乾旱,還是因為降雨量不足出現乾旱導致黃河斷流,都是一個負面迴圈。」
根據地圖,眾人很快就知道了黃河的整條流域。
生活在這附近的人們不禁緊張起來。
上了年紀的人還能感覺出來,黃河中下游確實是跟以前不太一樣了,特別是乾旱時黃河斷流,他們能明顯看出河底比以往高了些。
這可要他們怎麼辦。
大部分百姓對於這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毫無概念。
早期的人們,主要是唐朝之前的百姓倒是不太能理解,黃河流域發生的旱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