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武帝時期的官制(第1/2 頁)
“接下來我們分部分詳細講解一下武帝時期的內容。
這一部分就是武帝時期的官制。”
武帝之前,用的是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太尉跟御史大夫。
其中太尉負責掌管軍政。
“漢武帝時期,劉徹廢除太尉一職(139),直到前119年,新設了大司馬一職。可以說大司馬就是接替太尉位置的,但兩者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大司馬是一個尊貴的身份象徵,並不負責管理軍政。”
故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變成了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劉徹之所以會廢太尉,後設大司馬一職,這其中的原因還跟外戚有關。
同學們都知道劉徹在位期間,那是頻繁征戰,故這個時期他對於軍事方面的管理、刑罰之類的措施都要比以往嚴格。
更何況那時候的外戚勢力較為強大,再加上田蚡那個前車之鑑,劉徹後面儘管任用了衛青、霍去病等人,但他心中還是很擔心外戚會對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可他又不能對衛青、霍去病等人打了勝仗而毫無表示。
因此,我們聰明的漢武帝就想到了為他倆新設一個官職,故大司馬一職就這樣出來了。劉徹是即給了他們身份,又沒有分自己的權,屬於是完美解決。”
“除了這個,還有他任用近臣。這個近臣可不只是除了功臣、外戚之外的官員,還有宦官哦。
劉徹提拔了一批有能力計程車人,讓他們在宮中擔任侍中、常侍、給事中等等官職,並讓他們參與討論國政並做出決策,然後再把決策告訴丞相,讓他跟其他官員去執行。”
劉徹提拔的這些人就是他的近臣,並逐漸形成了以侍中代表的“中朝官”,又稱“內朝官”。
他們的朝堂叫做中朝或者內朝。
而以丞相為代表的官員則稱為“外朝官”,他們的朝堂叫做外朝。
“如果丞相對於決策存在疑慮或者不認可,劉徹就會讓他提拔的這群人去跟丞相打辯論,以此來牽制、削弱丞相的權力。”
講漢景帝劉啟的時候,丞相一職已經可有可無,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劉徹任用的田蚡,反而被他這個皇帝一步步喂的野心勃勃,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而宦官的作用就是為劉徹管理群臣上奏的奏書等一系列東西,他們的官名叫做中書謁者,同時還有中書謁者令、中書謁者僕射等官職。
伴隨著劉徹不斷地加強皇權,宦官的勢力也越來越大,最後發生的巫蠱之禍就跟宦官離不開關係。”
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中書令,單從制度上看,是為官宦干政提供了渠道,而這也是宦官制度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次轉折,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範本。
“關於丞相,劉徹還設立一個職位——司直。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就是專門負責監督丞相,只要丞相有任何的不法行為, 就要立刻舉報。”
“有關官職的變化就是這些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再另外看書瞭解。”
——
{突然覺得漢武帝時期的外戚勢力是真的多啊。}
{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全都有,而且還是兩任皇后都有,牛逼了!}
{竇太后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都休養生息那麼久了,不可能一直忍著外邊的匈奴。}
{更何況她根本就不怎麼懂黃老之學……}
{我好像在哪兒看到的,一個儒生跟她辯解,把她說的啞口無言,然後她就讓那個儒生去豬圈了,結果儒生拔劍把豬殺了,不知道這是正史還是野史。}
{宦官專政要來了。}
{我去,打了三十多年的仗???再有錢也不是這麼個花法啊。}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