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最後四家(第1/4 頁)
秦,嬴政自然也看到了那張課表。
後世的學生才多大?
已經到了需要學習這麼多內容的程度了。
但那個朝廷為什麼會允許他們學這些?
語文他暫且理解成詩書一類的書籍,那麼,這英語又是什麼書籍?
嬴政一臉懷疑的模樣。
看到地理那個學科,聯想到那位鄒衍的大九州學說,這英語莫不是別處的書籍?
為什麼後世不將那塊地收入囊中,那樣就不需要另外設一堂課學習了。
而且,一個人需要學習這麼多知識,能做到人人都精通嗎?
那個思想政治他也能理解,但那資訊科技,他還真不知道這是什麼。
在看到那些學生的課本之後,嬴政才真正地大為震驚。
看著跟牆上貼著的似乎不太一樣,這個課本看著更薄。
上面的字型乾淨整潔,筆墨均勻,不像是人為書寫的。
不知道這樣的課本,這樣的紙張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嬴政看的心裡著急,會是漢朝發明出來的嗎?
他希望是。
這樣他就能早日知道這樣的方法了。
漢,劉徹震驚於課程表不過一瞬,緊接著就被那課本吸引了注意力。
那個紙張太薄了。
書本很新,一旁沒有題字註解,看來這位學生不是一個愛記筆記的學生。
不知道這樣的紙張現在有沒有人正嘗試著製造出來。
他簡直是一天比一天更想知道後世全部的技術。
唐,李世民看到那課程表上面寫的週一到週五。
按照之前隔三天放一次課程來講,後世的週末有兩天。
也就是說他們是五日二休。
比起他們這時候的學子好了太多。
(唐朝學生的假期有三種。
一是旬假,十天休一天。
二是田假,休一個月。
三是授衣假,休一個月。)
這休息的時間長了,學的東西又多,這些學生真的能全都記住嗎?
緊接著那個課本突然映入眼簾,李世民的眼睛瞬間睜大了。
這個紙,跟他這時期的紙,是同一個紙嗎?
前面看到的那紙貼的皺皺巴巴的,雖然有顏色,但還不足以讓他讚歎。
但這課本上的紙張,李世民眼裡全是白皙潔淨的紙,嘴上要說什麼又不知說什麼。
“快,下令,朕要廣招天下奇才,凡是知道此類造紙技術的,都可以來朕這兒。”
李世民不知道把不好看的紙變成那樣好看的紙有沒有意義,但他現在就想這麼做。
既然紙還有進步空間,為什麼不讓它現在就進步。
更何況,他這也是為造紙術的講解提前做好準備。
……
農家代表人物。
許行(前372年-前289年)。
“許行是楚國人,他曾帶著自己的門徒從楚國去了滕國,並請求滕國國君劃分一塊地給他,最後他種出來的地,產量很不錯。當時還有儒家的弟子陳相,他帶著自己的弟弟陳辛跟農具從宋國跑來滕國拜許行為師(322)。”
許行主張的是“賢者與民並耕而食”,也就是那些貴族跟國君應該和百姓一樣,一起種地一起吃,反對不勞而食。
而孟子主張的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si)人,治人者食(si)於人”。
勞心者=腦力勞動者,勞力者=體力勞動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腦力勞動者管理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管理。
被管理的體力勞動者透過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