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儒之仁愛,墨之兼愛(第1/4 頁)
上古對於天是無比敬畏的。
但凡出現點疾風驟雨,閃電雷鳴,巫者都要祭祀起舞一番。
後隨巫祭轉人祭。
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不談殷商王室有多麼嗜殺。
哪怕是民間,修橋、鋪路、蓋屋、祭宗祠等等,往往都是要用奴隸獻祭於上天的。
因為無論幹什麼,只要涉及到【動土】二字,就必須得心懷敬畏,執行人祭。
而殷商的統治,人祭本身也是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
直至姬周滅商,周公廢除了人祭,轉而施行周禮。
然而。
民間的殉葬和陪葬之風,仍舊在延續。
區別在於。
部分地區懾於禮法限制,遂用草人陪葬,謂之【芻靈】。
後又轉而更換為陶俑。
於是。
孔子提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斥罵第一個使用陶俑作為陪葬之人,應當斷子絕孫。
毫無疑問。
孔子對此非常生氣!
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猜測陶俑價格高昂,孔子生氣是貴族奢靡厚葬,壓榨民生太過。
實則並非如此。
孔子確實提倡厚養薄葬。
然而。
禮葬本就是儒孝的關鍵一環,大行之,也未嘗不可。
孔子真正生氣的原因。
乃是陶俑與人,太類似了。
今天陶俑可以代替草人的周禮芻靈,明日就會有貴族用真人奴隸替換陶俑,再度興起人祭之風。
故。
孔子方才大怒!
綜上。
孔子排斥人祭,維護周禮芻靈(草人)代之。
其信天服命。
遂仲尼有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何也?
眾所周知。
孔子有弟子顏回和子貢。
顏回尊天順命,卻一貧如洗,死後有棺無槨。
子貢從來不信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什麼天不天,命不命的,全當不存在。
可子貢卻一生富足有餘。
因此。
孔子才會提前言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再觀老子……
老子認為【道】先天地而生,實乃萬事萬物的規律。
如生老病死。
如四季輪轉。
此皆為有無相生,道法自然。
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尊道而行,沒有感情,對於世間萬物皆是一視同仁的。
至於同為道家的老莊。
莊子就很簡單了。
天地為主宰,人力是無法改變天運的。
既如此,那還整天擔驚受怕,求天求地個什麼勁兒呢?
不如直接開擺,愛咋咋滴。
謂之:知天,安命也。
荀子要更進一步,其提出了天人相分,甚至於人定勝天!
曰: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劃重點。
制天命而用之!
意為與其歌頌天命,不如找到天地間的執行規律,爾後控制天命,使用天命。
毋庸置疑。
荀子要更加的經世大膽,外加重視人為、人事。
而墨翟的天志,一句話便可概括。
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
即:上天希望世間的人們都能互愛互利,絕不希望世人全部互相仇恨殘害。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