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1/2 頁)
“咱們後邊第四家怎麼了?”原來是江文趕上來了。
“這麼快就挑回去了?我看到那裡排隊的人還不少。那個水井的位置,是不是和廠裡食堂廚房水井,捱得很近?”
“那個井和廚房那是一個。當時打井的時候,師傅說越大越快,然後就開始往寬闊。擴到了三米。因為是圓形。”
“所以廚房那邊留了一半,這邊一半。但是為了防止有人從這個井裡,偷廠裡的東西。井下是封死的。就是說不能來回揝。”
“這水井,一般只有七八十公分直徑,但卻深達二三十米甚至四五十米。所以要在平地上往下打這樣的圓柱形水井,可見難度的大小。”
“打井主要是取土。開始,在地面上挖,土好取,用鐵鍁掏;再深了,用盆子或筐子接;”
“再往下越挖越深後,就要用轆轤攪了。就是把平時用來攪水的轆轤架在新打的井口上,纏上繩,繩頭上綁上一個用麻布做的袋子,吊下井去,下面打井的人給袋子裡裝上土,再由井上面的人搖動轆轤,把土一袋子一袋子攪上來。”
“為什麼用袋子而不用筐子吊土?這裡面也有學問。因為袋子是軟的,假如在吊土的過程中發生繩斷或袋子破裂等問題,袋子掉下去砸在井下面打井人的頭上或背上,不會造成重傷或大的人身事故。”
“因此,攪土是一個十分小心的活兒,大都由上了年紀的人承擔,那些冒冒失失的年輕人是不讓染指的。”
“接著說打井的條件。首先,井口不大,人高馬大的人就不適合了。所以,打井的人都是那些身材瘦小的人。”
“一些專業打井者,身材矮小,腰彎背駝,一副佝僂像,就是長期從事這項工作所致。”
“其次,要有力氣。打井用的钁頭不是我們常見到的挖土的钁頭,而是一個直的木棒一頭安裝了一個直的鐵製的錐頭,另一頭則安裝了一個圓形的石頭,打井的人把它不叫钁頭而叫“把篤”。”
“在這樣小的圓柱形筒子裡挖土,钁頭根本就用不上,而這個“把篤”則是專門為打井設計的。”
“打井人窩坐在那小小的井筒裡,兩手抓著“把篤”,一上一下地在自己的兩腿之間像打樁似的鑿土。這種力氣全用在那個“把篤”上面的石頭上,石頭越大,鑿的就越深,出的土就越多,因此,沒有一定力氣就連那個“把篤”拿都拿不動,不要說一上一下地鑿了。”
“再次,要有耐力。坐在圓柱形的井筒裡,一是十分不舒服。穿一條短褲,光著上身盤腿坐在十幾米幾十米深而直徑只有五六十公分的泥土洞中,腿腳伸不開,雙手無處放,英雄無“用武之地”,那個難受勁可想而知;”
“二是進度非常慢。打井是進度最慢的活路。在那麼小的地方用“把篤”挖土,像用手指頭摳土似的,一疙瘩一疙瘩地鑿,鑿夠一布袋子了,再喊上面的人把布袋子放下來,用手把土一把一把地刨進布袋子,然後再說“好了”,再讓上面的人把布袋子攪上去。接著,再用那個“把篤”一點一點地鑿。這樣,一天下來能打個三四尺深就不錯了。”
“如果碰上石盆,就是石層,則更麻煩,還要用小榔頭和鐵釺子打,有時要打好幾天才能開啟。”
“所以,一眼井要打出水,一般至少要半個多月,如果井深或者石層厚,那就時間更長,有時要一個多月或更長時間。”
“三是悶熱的難受。那麼小的井筒,那麼深的地下,而且還是大運動量的勞動,人坐在裡面可想而知,所以,打井者在井下鑿一個多小時,就要上來換口氣,喝口茶,抽袋旱菸,歇上一會兒後再下去。”
“當井下人從井上來時,用“五麻六道”,“汗流浹背”形容,感覺言語是十分蒼白的。”
“所以,打井一般都選擇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