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藳城之戰(第1/2 頁)
經過深入分析,朱棣預測出吳傑、平安三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其一,固守真定不出;其二,出來探聽訊息後馬上回城;其三,主動與燕兵約戰。
吳傑、平安主動約戰的可能性不大。
朱棣盼著他們早點兒來,開始巧施誘敵之計。
吳傑、平安返回真定沒多久,城外逃來了許多挑著擔子懷抱嬰兒的百姓,他們要求入城避難,而且眾口一詞說燕兵糧草不足,在四處籌借糧草,營中毫無戒備。
吳傑、平安於是派探哨出去打探情況。
根據探哨收集到的情報,燕兵的確在四處籌糧。
其實,這些逃難的百姓全是燕兵所扮,而四散取糧,也是朱棣有意營造出的假象,為的是誘惑吳傑、平安前來交戰。
其實,即使朱棣不用誘敵之計,吳傑、平安也得出兵,以免朝廷問責。
在夾河之戰,吳傑、平安遲遲不肯與與盛庸合兵,導致戰敗,若是戰後仍按兵不動,朝廷很可能會問罪於他們,“曠期失律、勞師費財”,略無寸功,這個罪名可輕可重,抄家流放都有可能,因此大意不得。
朱棣的誘敵之計正好激發了他們的僥倖心理。
如果趁燕兵不備,一擊制勝,不僅可以避免朝廷問責,還可以轉享其功,何樂而不為呢?!
閏三月初六,吳傑、平安沒有動靜,朱棣等得有些不耐煩了,派都指揮鄭亨、李遠率五千騎兵去真定打探訊息。
根據鄭亨、李遠傳回的訊息,吳傑、平安已經率軍離開真定,到達滹沱河北岸,駐紮在距離燕兵七十里處。
朱棣聽聞後,下令立即渡河,接近敵營。
根據陰陽家的說法,這一天“十惡大敗”,諸事不宜,而且當時夜幕已經降臨。
將士覺得不吉利,請求明天清晨再渡河。
朱棣當場拒絕。
“夫時不再得,機惟易失。今時機如此,豈可緩也?借使緩之,賊退真定,城堅糧足,攻之不克,欲戰不應,欲退不能,是坐受其弊。若拘小忌,終誤大謀。”
我們一直擔心敵兵不出,好不容易將他們引誘他們出來。時機轉瞬即逝,怎可遲緩?假如我們動作稍有遲緩,敵兵退回真定,真定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很難攻下來。拘泥於小節,定會耽誤大事。
朱棣信心十足的繼續說道:“不因小節錯過取勝良機,方是兵家取勝之道。”
在渡河的過程中,部將發現河水很深,騎兵可安全無恙地透過,但是輜重很可能會被水泡壞。
朱棣當即下令,步兵和輜重轉到下游渡河,他親自帶著數萬騎兵,先從上游過河。
上游的河水受數萬騎兵穿行所阻,下游的水勢果然明顯變小,河流變淺,輜重最終得以安全渡河。
妙錦後來閱讀戰報,看到此處時,心中不由得暗暗驚歎:朱棣當真天賦異稟,悟性極佳。
燕兵連夜渡河到對岸,朱棣親率三千騎兵,沿著河流向西行進了大約二十里,遇上吳傑、平安的兵馬。
由於天色已晚,雙方沒有大動干戈,便各自收兵了。
吳傑、平安立即退到藳城。
閏三月初九黃昏,雙方再次試探性交手,到了天黑各自守兵。
為了防止吳傑、平安偷偷撤回真定,朱棣當晚親自率領數十騎逼近敵營,就地過夜,以牽制敵人。
閏三月初十,吳傑、平安在城西南列陣,陣中結高數丈的木樓,平安登上木樓,居高指揮。
他們排的是方陣。
這樣的陣形,最突出的優點是:四面沒有明顯的缺點,兵力佈置均衡。
但是朱棣不這麼認為,他向主將分析道:“方陣四面受敵,怎麼可能獲勝?我們集中力量,猛攻其中一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