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濟南之戰1(第1/2 頁)
五月初十,稍作休整後,燕兵繼續南下,沿途城池的守軍,望風而逃,燕兵勢如破竹,於五月十六進抵濟南。
這時李景隆尚殘存十餘萬兵力,本可據城堅守,卻開啟城門,列陣迎戰。李景隆心有餘悸,鬥志全無,慌忙列陣。
燕兵趁其立足未穩發動猛攻,李景隆指揮混亂,一戰即潰,丟下部眾,在親兵的護衛下落荒而逃。
朱棣於是下令圍城。
濟南城被燕兵圍得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
當李景隆從白溝河撒丫子逃跑的時候,一位山東官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撤退途中,不斷收攏潰兵。
此人便是山東參政鐵鉉,他負責為李景隆北征押運糧餉。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的衙署設在濟南,鐵鉉在濟南辦公,他要組織這些潰兵去濟南,他要守住一座城。
鐵鉉是一位幹練的官員,供給軍需,盡職盡責,從無延誤。
他是一位文官,由國子生被選授禮科給事中,後來調任都督府斷事。
因為處事果決深,先帝對他十分器重,賜字曰鼎石,建文帝登基後提升他為山東參政。
他從未帶兵打仗,但他心中有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他的道德觀念使他無法認同朱棣。
他要以滿腔愛國熱情和不屈的信念對抗朱棣。
在燕兵追擊李景隆途中,沿途各地守軍望風而降,紛紛歸附燕王朱棣。
大廈將傾,江山可能易主,不少人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打算。
而鐵鉉選擇盡忠職守。
鐵鉉在臨邑遇到高巍,兩人說起李景隆兵敗之事,抱頭痛哭。
他們要為心中的信念而奮鬥,以身許國,誓死守護濟南。
兩人帶領一群潰兵疾速奔赴濟南。
鐵鉉、高巍進入濟南城時,李景隆剛剛逃走。
二人在濟南城內遇到一個與他們志同道合的人——盛庸。
盛庸在洪武年間官至都指揮,建文元年,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北征,朝廷換將後,又隸屬於李景隆麾下。
李景隆敗逃後,鐵鉉、盛庸守城的決心更加堅定。
他們悟性極高,在殘酷的戰爭中參透了攻守的規律。
孫子兵法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實力不足,不具備戰勝對手的條件時,應該採取防守的戰術。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時,要果斷採取進攻的戰術。善於防守的人,能把兵力隱藏起來,使敵人無法發現;善於進攻的人,能產生從天而降的效果,突然出現,有效打擊敵人。
鐵鉉、盛庸帶領濟南軍民拼死守城,一次又一次,打退了燕兵的進攻。
燕兵遇到猛烈抵抗,令朱棣始料未及,他本以為城中沒有精兵良將,濟南城唾手可得。
朱棣找人寫了封勸降信,用箭射入城內。
在勸降信中,燕王一再強調,他只是借道濟南去京師,為朝廷祛蠹除奸。
不久,城裡射出一封回信。
朱棣開啟一看,是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借古諷今,希望燕王朱棣退兵,像周公輔成王一樣來輔佐建文帝。
文章盛讚燕王的才華,言辭懇切地勸其退兵,令朱棣印象深刻。
強攻不下,又沒能勸降成功,朱棣難免有些急躁。
濟南城外,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流至山東,成為懸河,河岸高於四周平地。濟南城外,更是如此。
有人向朱棣獻計,把河岸挖開幾道口子,讓河水從高處流下,以水淹城。
朱棣聽後不置可否,下令在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