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戰前夕(第1/2 頁)
1866年夏天,江南地區發生大旱。當時擔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率領下屬,浩浩蕩蕩地來到位於南京獅子山的龍神寺求雨。沒過多久,曾國藩的求雨就獲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見烏雲密佈,大雨如注,讓當地的旱情得到極大緩解。曾國藩由此贏得了當地人的敬畏,順利募資募兵。
同治五年(1866)九月,捻軍在河南許州分成兩部,東捻軍由賴文光率領在中原活動,西捻軍在張宗禹率領下進入甘肅與回民起義軍聯合。這給清廷剿滅捻軍制造了機會。西捻軍約有3萬餘人。在張宗禹等的率領下,1866年10月由豫東經許州、洛陽、陝州、閿鄉,於11月9日進入陝西華陰縣境。魏宣武對捻軍仍是老政策,不得打糧,不得強制徵兵,但這次署理陝西巡撫劉蓉正率一萬四千湘軍尾追而來。11月14日,提督劉厚基率兵三千人由渭南東進,在赤水鎮與捻軍遭遇,一觸即潰,敗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揮湘軍各營,分兵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捻軍於華州敖水東面的樹林裡設伏,大敗湘軍,殲敵近千人。初戰獲勝後,西捻軍乘勝西進,於12月14日進抵西安東面的灞橋鎮。然後折向東南,到藍田縣的洩湖、藍橋等地,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待清軍東向追擊,捻軍又北走渭南,並虛造東進潼關之勢。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捻軍又迅速西進,擺出要到西安的架勢,並在灞橋十里坡周圍村莊設下伏兵,布好伏擊圈,等待敵軍到來。1867年1月23日,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捻軍派出少數部隊誘敵,與湘軍且戰且退,將湘軍誘至十里坡。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捻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伏軍步隊從兩旁村堡殺出,馬隊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團團包圍,湘軍陣勢大亂。時值風雪瀰漫,湘軍士卒因連日奔走,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低落,無心作戰,火藥又被雨雪澆溼,不能點放。捻軍則士氣高昂,勇猛衝殺,與湘軍展開白刃格鬥。半日之內,連斬總兵蕭德揚、提督楊得勝、蕭集山、蕭長清、布政使銜候補道蕭德綱等湘軍將領,殲滅敵軍三千餘人,收降數千人。魏宣武未出兵馬助戰,只是吩咐各軍緊守城池,各屯墾兵保護轉移百姓免受荼毒而已。清廷見曾國藩平捻無功,遂將劉蓉革職回籍,於同治五年(1866)11月,命李鴻章接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同時命各省總督協同作戰,力求儘快剿滅捻軍,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全力做好後勤工作支援李鴻章的剿捻大業。
李鴻章上任後,一方面繼續擴軍,剿捻兵力達到7萬人。另一方面調整作戰方略,吸取曾國藩分防過散兵力不能集中的教訓,改為集中兵力圍困剿滅的戰法,先傾力剿滅東捻軍,因此大批淮軍進了山東、湖北。張宗禹部在陝西渭南駐了半月,接受魏宣武接濟糧草三十萬擔後入甘肅去了。曾國藩見魏宣武坐大,想調重兵剿滅,但湘軍大部已被曾國藩自己裁撤,所以曾國藩只有分撥諸將回湖南募兵。
時魏宣武已新編三個野戰師、五個獨立炮兵旅、十個輜重旅,水軍有曾順的黃河水師和龍怒濤的長江水師,在安慶沿江建炮臺、船廠、槍械廠、火炮廠、彈藥廠,原洪秀全太平天國倖存將領楊輔清、吉慶元、傅忠信、吳如孝、何崇政、覃瑞麒、李容發、黃呈忠、洪全福、覃炳賢、鄭永和均在教導營入了天道教,然後去陸軍學堂學習後編入野戰師,蒙時雍則專習英、法、德、俄、日五國語言,跟隨傅蘭雅學習外交事務。魏宣武廢除洪秀全的爵位、官制,去除銳王稱號,把銳王府改為軍政天宰都押衙,自稱天道教聖教主、太平天國軍政大天宰,其餘各司衙、地方機構、軍隊官制均不變。1867年2月魏宣武祖父魏旺宗因病去世,時年六十七歲,太平天國陝西刺史賈臻病逝,清廷署四川總督駱秉章病逝。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