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不得消停(第1/2 頁)
其實,所謂的改革和新政,要真正體現出效果,需要很長的時間。何況這些政策是否能夠落實下去也是一個不確定的事情。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實行改革的人,其結局都很悲慘。比如說戰國時的商鞅,最後得到個車裂的下場;漢朝時的晁錯,讓景帝腰斬在長安;唐代中興時期,宰相武元衡在鬧市中被刺殺身亡;宋代王安石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廢,讓那位砸缸的人趕下了臺。
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明朝,張居正為解決大明百年積弊,實行變法。但在死後也被萬曆皇帝刨墳掘墓,搞的家破人亡,直到變法被廢。過了六十多年大明就被滅國,所以不少人說“明實亡於萬曆是有道理的。”
葉布舒選擇在山西,陝西實施變革,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兩地經過長年戰亂,原有的各種政治、經濟基礎已經被完全打碎,有可以推倒重來的機會。如果是在富裕的江南地區,這些措施是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出臺。
其實在葉布舒看來,他要重點做好的就兩件事,第一個就是要努力恢復人口,有人就有了一切。這是他將來一切計劃的基礎。自古以來,三秦大地的戰士最勇猛,四川的軍卒最有韌性,都是最能打仗的。
第二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簡化字,它的實施不僅是讓更多的人識字,提升整個國民的素質。更重要的是用簡化字這種形式,打破原有儒家文化的束縛,讓更多的普通人有機會參與到變革當中,不再讓少數人壟斷國家的權力,給整個國民開智。
如今,中國的北方有大量的流民,只要有合適有效的政策,人口的增加和充實就只是時間問題。這些事情由洪成疇去辦,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簡化字的推行,便成了葉布舒最關注的事情,葉布舒找來不少讀書人,照著自己的記憶,把簡化字相對應的寫出來。
常用的字不過八百,再多也不過三千。隨著識字難度降低,讓百姓記住幾百個字還是有可能的。但事與願違,各地官府對此項事務並不很積極,各地的秀才書生們也把它當做邪道異端,不願意教授村民。無奈之下,葉布舒想起了一個最適合的地方。
一切先從軍隊開始,軍隊都是年輕人,平時又都比較集中,有利於教學。
於是葉布舒高薪聘請了數十個落魄的書生,就讓他們在軍隊中給士兵講簡化字。只要一個士兵學會一個字就會再有賞一文錢。書生看著數萬士兵和數千個簡化字,彷彿就看到了成堆的銀山。
范文程行走在軍營裡,看著一個個摳腳大漢們,在秀才們的指導下,手拿著木棍在地上寫著簡化字。禁不住的搖搖頭,心想這得學到什麼時候才能讓這幫目不識丁的大漢們能看懂一張文書。
葉布舒則不以為然,萬事開頭難,總有個過程,三五年內讓這數萬軍士能讀懂佈告就可以了。
歷史的前進哪裡有吹牛來的痛快,這些士兵們如果能學會幾百個字,將來回到鄉里再教給他們的子孫,有個十幾年的時間,簡化字就能真正意義上的推廣開,葉布舒還年輕,他相信自己 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簡化字的推行並沒有很多人支援,連洪承疇和范文程其實也不太理解葉布舒的想法。
文官們雖然對簡化字不屑一顧,但在軍營中的武官和士兵們卻相當的歡迎,因為簡單易學。漸漸的在葉布舒的支援和授意下,在軍中使用簡化字作為奏報,開始成為風氣。
有時候葉布舒也想著開辦工廠,造個什麼蒸汽機,再造點什麼新式火槍一類的東西。但看著連耕地都缺少鐵器的時代,還是算了吧!弓馬騎射才是這個時代打仗最有用的東西。
就在葉布舒開始變革的時候,陝西的周邊還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逃出西安的李自成在湖北十堰一帶遭到了多鐸的數次進攻,李自成大軍接連吃了敗仗,逃到荊襄地區他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