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2 頁)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最終蘇過還是給自己父親安排了小一壺新釀的酒。
試問能隔空與自己的崇敬之人交流,世間還有比這更令人欣喜之事嗎?
況且一小壺酒被他兌了點水,喝完當也只是微醺,只求先人莫怪。
蘇過有些小心地看著自己慢慢品酒的父親。
對方像是恍若未決,只是輕輕抿著酒,而後認真看著巨幕。
蘇軾感覺到酒有些沒對,卻沒多想。
他若是沒有陶淵明的詩文,自己這些年將會丟失了多少的樂趣,這世間幸得陶潛也。
【儒家思想與老莊思想在陶潛的生命中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那時其實佛教也開始盛行,陶淵明也有和尚好友,詩文中曾提到一些佛教用語,但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得出來他應該是不信佛的。】
東晉。
陶淵明頷首,佛講前世今生,而他只認當下。
把當下的日子過得好了,管它什麼前世今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對陶淵明的詩文十分熟悉,他也欣賞陶淵明筆下的那些質樸真情。
他對於陶淵明信奉自然的思想也是十分贊同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
何必想什麼過去將來,今日暢快不久好了!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一家倒還算是信佛。
但他以為,佛、釋、道並非矛盾之道。
個人有各自的道,每個人所信的道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心中的道。
【由於思想和現實原因就導致了陶淵明在入仕時的矛盾心態,正如陶淵明猜想的那樣,桓玄果然謀反了,但是後來被劉裕鎮壓,晉朝暫時保住了。】
【於是包括陶淵明在內的許多人心中又開始燃起希望,當時陶淵明寫了一首《榮木》表達自己想要去建功立業的想法。後來他也就真這麼做了。】
東晉。
陶淵明和顏延之對視一眼,想起了那段時間的日子。
劉裕起事,一開始眾人都覺得他是為了平亂,可如今看來他與桓玄並無差別,都是想取晉而代之。
不過現在顏延之在劉裕手底下做事,人各有志,陶淵明也不能說什麼,也沒必要說什麼。
只是,他很清楚,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元興年間,陶淵明去了劉裕麾下做參軍,這個時候就已經很糾結了,一方面覺得自己可能會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又想著歸隱,但三月認為這裡更多可能還是現實原因,當時的朝局太不穩定,而陶淵明沒什麼背景,又顯然不是一個阿諛奉承之人,在那種世道想要有一番作為,很難。】
東晉。
陶淵明不置可否,幸虧他及時回頭了。
不管是在何處做官,都是諂媚小人當道,要不然就是畏手畏腳混日子,像顏延之這般的已然少見了。
如此,還有何意義?
他就是不適合這世道,這世道就沒適合他從仕之道。
便保持現如今這樣子,與家人同居,與好友同飲,沒什麼不好。
【在去赴任的時候他就寫了一首《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這幾句跟他之前所說的「少無適俗韻」之句是差不多的含義,「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自己小的時候也不管其他什麼事情,只傾心於琴和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那時候穿著粗布衣服很自在,雖然很窮但是心安。】
西晉景元年間。
嵇康二人走得乏了,便倚在一塊大石旁借著微涼的石頭繼續消散身上的熱意。
聞此言,嵇康笑道:「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