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第1/2 頁)
證明自己強大,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我打敗你,來證明自己強大。
一種是我強大了,你不敢打我。
這就是後世“武”的精神,止戈為武!
而伏羲第三個問題,是問的傳承。
一切有形器物和規章制度,都屬於器的層面。
但道體不可直接描述,因為語言的侷限性,故各代聖賢皆告知後世不要執迷文字,言不盡意,要透過文字這個指頭去看向月亮。
但後世由於各種內因和外因,必須優先發展器之層面,才可問道於天地,這也是不爭之事實。
如何回答?才能中肯地體現後世的思想呢?
況且此次是節目第一期,必須有深度,才能吸引觀眾。
當著觀眾,當著先聖伏羲的面,殷陽回答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深思熟慮。
殷陽此時後退兩步。
逐漸躬身,再次對這位中華人文始祖,千古聖賢做揖。
表情莊嚴肅穆。
眼神寧靜致遠。
“答風先生”。
等到殷陽如此鄭重其事地回答這個問題。
伏羲也察覺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如他先前所想那麼完滿。
他自己又何嘗不知道悟道的困難呢?
就算他自己,也是在長期的觀察與體悟後方才感悟天地之道,而在這段時間裡,他是沒有辦法進行畜牧耕種的。
如果不是其他族人毫無怨言地相信他能傳其大道,自己或許永遠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體悟出太極八卦之道。
後世亦如這天地萬物有興衰,如果生存都成問題,又有誰去關注這些不能馬上帶來食物和溫暖的知識呢?
但一個有未來的民族,總要有人去做那些不能賺錢,但能尋道的工作。
殷陽作揖之後,站直身子。
他理解伏羲對於後世的擔憂。
一個民族,生存是基礎,但同樣不能只滿足於生存,更應該抱有對這個世界的質樸的好奇心。
世界上有兩個位置廣闊無邊,一個是天上的星河,一個是人的心靈。
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
但任何指導烤麵包的方式都離不開哲學的指導。
所以探尋大道的學問與其他世間所有學問都不同。
其他學問是學以致用的,只有哲學,是學以致知的。
它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心靈慾望而存在的!
“答風先生,後世依然有人,追尋您步伐感悟天地大道。但所走之路,另闢蹊徑。”
“哦?何謂另闢蹊徑?”伏羲眉毛微挑,頗感興趣問道。
“風先生所傳法門,為取類比象,從宏觀至微觀,以一統萬,遍照世間萬物求同,以此為眼,可察天地變易,無一時可住,感悟大道。”
“而後世華夏傳入西方聖賢分科之學,從微觀至宏觀,追求形而下的極致精微,分析天地萬物求異,以此為脈,以理性為基礎,極盡具體,為術之極致。”
伏羲瞬間就通曉殷陽所述之法門,微微點頭:“此法以外物通天地,以人眼觀萬物,的確可以幫助人族快速建立物質基礎,不失為一條大道!只可惜此種方法著眼於物質,只能在後世物質豐富時才能發展。”
殷陽不禁心中暗自佩服先賢之智慧,僅憑他隻字片語就能通曉分科之學這種方法論的優勢與侷限,略一沉吟,繼續答道:“後世華夏能人輩出,既有人鑽研器之學問,使天地萬物為我人族所用,也有人探索形而上道,指引人族與天地共存,不至過猶不及。
“不錯!這也是我推演後輩文明入道的路徑。人有兩腿兩手,不可偏廢於一端,如只執著於器,則失其天性,睥睨萬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