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1/2 頁)
「噢,就是那個掉水庫裡淹死的掛職幹部吧?」
第42章 西嶺往事(下)
那年夏天,冬柏在西嶺村的工作雖然開啟局面,卻並未在當地政界掀起半點兒波瀾。一方面是因為時間尚短,組織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果還不明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冬柏不喜張揚,儘管寫得一手好材料,拍照也很擅長,他卻不願做那些虛頭巴腦的表面文章。
如此一來,那些費盡心機將他下放到西嶺村的人,便開始漸漸將他淡忘。
這些人之所以排擠冬柏,是因為冬柏威脅到了他們的利益。
假如冬柏可以一直不被這些人想起,或許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悲劇。
不過,從沒有人將那起悲劇同這些人聯絡在一起,包括冬柏自己。
直到多年之後,他的記憶被重新拾起。
那一年的初秋,省城一位記者來到西嶺村。他非為採訪而來,而是為吃而來。他最初的目的地也非西嶺村,而是西嶺水庫。這位記者來k市走親戚,聽說西嶺水庫的魚小有名氣,正值魚肉肥美的季節,他便隨親戚來水庫釣魚嘗鮮,西嶺村因此成了他的意外發現。
當年的西嶺村雖然遠未展現出今天的休閒旅遊勝地形象,卻也多少透出一點古樸清新的格調。
這當然要歸功於冬柏。儘管他沒能力幫西嶺村爭取資金改造房屋、升級道路,但他發動村民修繕場棚、粉刷院牆,把村裡的主要道路平整得穩穩噹噹,特別是大大改進了村內的雜物堆放和垃圾清運方式,使得本就依山傍水的西嶺村一改往昔的灰頭汙臉,並將一位頗有眼光的省城記者吸引到跟前。
記者進村的時候,衣衫破舊的冬柏正在排水溝裡撅著屁股掏落葉,兩人便分別以彼此眼中的遊客和清潔工身份完成了一次淺談。
「這地方應該發展旅遊,休閒旅遊,」記者說,「把餐飲、垂釣、綠色採摘融合著搞,效果肯定好。」
被點破思路的冬柏心下歡喜,乘興留記者在村裡吃頓農家飯,吃貨記者欣然同意。於是剛釣起的水庫魚很快滑入田園土灶,配上農家醬菜和豆飯發糕,差點兒把記者的肚皮撐爆。
一個月後,由冬柏策劃、西嶺村集體興辦的「西嶺農家食堂」正式搭起爐灶。該食堂並未大興土木,只利用了村子裡的一趟閒置房屋;也未聘專業大廚,灶前忙活著的皆是本村的勤漢和巧婦;更無需專門備料,但有客來,房前院後儘是現成的好食材。
食堂的生意集中在雙休日,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客源不斷,收入十分可觀。冬柏從未料到事情竟如此順利,只當是自己在本市報紙上發表的豆腐塊文章為西嶺村打了廣告,直到某天省電視臺的美食欄目組突然造訪,他才知道是那位為自己開啟思路的饞嘴遊客幫了大忙。
原來那位記者回省城後,時常向同事和親友們講起西嶺村。省城距k市並不十分遠,同事和親友們於是慕名而來,恰好給剛開張的食堂捧了場。當聽說省電視臺準備製作一檔美食節目時,那位記者又向相熟的節目策劃人極力推薦,欄目組因此才來到西嶺村的地面。
從這一點來看,那位記者雖非有意幫助西嶺村脫困,卻也完全可以算作西嶺村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角色。
若非他的出現,或許西嶺村的命運不會那麼快改變。
或許,冬柏的命運也不會那麼快改變。
西嶺農家食堂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也讓外人盯上了這塊商業氣息尚不濃鬱的隱秘之地。
深秋時節,幾個商界精英模樣的人來到西嶺村,以優渥的條件在村子最遠端租下一處小院。
不到半個月,小院便煥然一新。
起先村民們以為小院是用來住的,就像市裡人的鄉間別墅,後來慢慢發現,小院常有賓客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