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弓告成(第1/3 頁)
渡渡鳥的發現和圈養,解決了六人沒有蛋吃的問題。
而林羚的發現,也為王胖子製作弓箭解決了一大材料問題。
弓臂的內側需要貼角片,以兩片水牛角為最好,而羚羊角也是可以的。
我國古代也有用羊角替代牛角的製作方法,因為羊角較短,需要用四片。
林羚的角雖然長,但是是螺旋狀的,不夠直,所以也只能截成四段來用。
王胖子用鋸將林羚的角鋸成片狀,切削打磨成四段貼在了弓臂內側。
每兩個角片之間都需要用一塊材料墊一下,叫做“樑子”。
樑子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兩塊相鄰的角片在拉弓時互相擠壓,造成磨損,起一個緩衝墊的作用。
俗語中有“結了樑子”的說法,據說就是源於此,指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互不接觸的意思。
樑子的材料有多種選擇,墊一塊木頭也可以。王胖子直接將上次留下的野豬獠牙,鋸下幾塊當作樑子。
經過幾天的陰乾,弓胎、弓梢都基本定型,現在角片、豬筋也都準備好了,王胖子就開始弓的組裝。
組裝主要是用豬膠來粘,將角片粘在弓臂內側,筋粘在外側,弓梢粘在兩頭,弓把粘在中間,就大功告成了。
木材、竹片等材料的粘接都要分兩步。
第一步先用稀膠打底,將晾乾的豬膠按1比9的比例泡水(膠1水9)就是稀膠。稀膠滲透性好,將其塗在木料上,晾乾後再塗一遍,就完成了打底。
第二步是正式粘接,將豬膠按3比7的比例泡水。將塗過稀膠的木料粘起來,固定之後放在陰涼處晾乾。
膠的粘接、晾乾比較耗時,尤其那筋需要粘多層,必須等上一層幹到一定程度再粘下一層。整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天。
組裝好的弓,需要用淨刨將表面削得乾淨平滑,再用細磨刀石進行打磨。
為延長弓的使用壽命,最後還要再蒙上一層皮,用羚羊皮就可以。
將羚羊皮鞣製晾乾之後,切成寬度適當的長條,用細磨刀石將其表面磨粗,再用熱水泡軟。在弓臂和皮上刷膠,將皮貼到弓臂上,最後用刀裁去多餘部分,放起來陰乾。
弓臂陰乾期間,王胖子還要製作弓弦。傳統工藝一般用牛筋、牛皮或蠶絲、棉絲製作弓弦,但他們已經有撿到的纜繩,直接將纜繩拆成細股就可以作為材料。
有了這種細繩,剩下的就是弓弦的編制和安裝。
編制弓弦首先要確定弦長,就是弓弦的長度。因為弓臂在掛弦時要彎曲,所以弓弦的長度不太好計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臨時找根繩子當作弓弦,將其掛到弓上,多次調整直至長度合適,然後再量一下長度。這把弓的弦長最終定在1米2左右。
王胖子直接在一根圓木上釘兩根大鐵釘,距離1米2。
第一步將細繩在兩根鐵釘之間繞上十幾圈,形成一個環狀的線圈。
第二步編制弦耳。弓弦的兩頭要掛在弓梢上,所以兩頭要有“弦耳”。將線圈兩頭靠近鐵釘的那一段,全部用細繩纏上,作為弦耳。弓弦弦耳以外的部分要並在一起,所以弦耳與下面的弓弦交界處,是一個Y字型分杈,這個分杈的前後都要纏好細繩。
新制的弓第一次上弦之前,要先經歷一個“訓弓”的過程,製作一個木架子將弓臂固定住,慢慢加大其彎曲的程度,直至達到能夠上弦的程度。
訓好之後的弓就可以正式上弦了。因為弓臂的彈性、力道很大,所以如果上弦的動作、姿勢不對,就很容易受傷。
正確的上弦姿勢有多種,最常見的叫“回頭望月”式,人站著,將一頭的弓梢擋在左腳前,另一頭從胯下穿過,從右大腿後方伸出。將弓弦一頭先掛在左腳的弓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