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各舉所知、鄒維璉告歸、董其昌致仕(第1/2 頁)
各舉所知
八月,皇帝釋出詔令:“安定民心、保障社會安寧的關鍵在於地方官的治理,特別命令兩京(北京、南京)中,三品以下至五品以上的各級官員,每人推薦一名知府人選,不論其科舉出身還是貢生監生。對於在京的翰林院、科道官員,以及在外的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等司道級別的官員,每人也需推薦一名州縣官員,同樣不拘泥於其科舉資格。如果有官員未能按時推薦合適人選,將對其處罰,同時推薦不當者也將受到連帶責任。”
鄒維璉告歸
鄒維璉,字號匪石,新昌人,萬曆四十五年丁未(公元1617年)考中進士,任職吏部主事。當時,刑部主事譚謙益上疏推薦了一個自稱擁有特殊才能的宋明時,鄒維璉則上疏表示自古至今,從未有過依靠驅使鬼神之力能夠戰勝敵人、取得成功的例子。
鄒維璉曾對魏忠賢展開抨擊,但未能成功。他在奏疏中寫道:“不論是王甫、李輔國、程元振、仇士良這些古代的權閹,還是我朝的曹吉祥、劉瑾等人,無一不受到法律的嚴懲。並且即使君主不捨得懲罰這些人,天下必定會有其他人代為剪除。例如漢朝的張讓和趙忠,儘管漢靈帝對他們極為寵愛,甚至以父母相稱;唐朝的田令孜,唐僖宗也曾親切地稱他為‘阿父’。本朝的宦官王振,也曾深受英宗皇帝的寵愛,地位凌駕於其他群臣之上。然而,無論是王振,還是歷史上諸如張讓、趙忠、田令孜等權臣,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家中安享富貴、平靜老死。”奏疏呈上後,魏忠賢大怒,假借皇帝旨意將鄒維璉削去官籍,並流放到夜郎戍邊。
崇禎初年,鄒維璉被重新起用為巡撫,在福建銅鼓嶂、石屈塞等地的戰役中,經過八晝夜的浴血奮戰,俘虜並斬殺了數千名敵軍。然而,掌權者嫉妒鄒維璉的才能,迫使他離職。崇禎乙亥年(公元1635年),鄒維璉再次被起用為兵部侍郎,但隨後他告假歸鄉,不久後在家逝世。
董其昌致仕
董其昌,字元宰(應為筆誤,實為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市)人。他在童年時便能作詩,往往語出驚人。後來跟隨莫中江學習,繼承了前人唐順之嚴謹純正的學問體系。董其昌在萬曆已丑年(公元1589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並擔任編修,負責教育後學,編寫有《舉業蓓蕾》 《十字訣義》等書籍,當時聲望頗高。但由於觸怒了當朝宰相,被外放為湖廣督學,後晉升為福建參議,因朝廷眾多官員聯名推薦,又被召回京擔任經筵日講官。
天啟初年,董其昌升遷為太僕寺卿,期間接觸曹洞宗語錄並有所領悟。崇禎乙亥年(公元1635年),他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兩年之後去世,享年八十二歲。
董其昌的書畫藝術聞名遐邇,家中有很多妾侍也紛紛準備絹素向他索求畫作,因此市場上得到董其昌真跡的途徑很多是從他的家庭內部流傳出去的。南明朝廷追贈他諡號為“文敏”。
我的先祖曾遊歷湖北,正好趕上董其昌督導學生和童生一同參加考試。清晨時分,所有考生都已坐在各自的號房中準備應試。董其昌先生起身走出封閉考場大門,所有的考生都站立起來。董其昌告訴他們:“童生們坐下,生員們也都坐下。”董其昌到位置。過了一會兒,學生們請求公佈試題,董其昌卻回答說:“試題早就已經發布了。”大家這才恍然大悟。
在另一個縣城主持考試時,前一天傍晚,董其昌用紅筆書寫並在考場門前張貼告示,上面寫著“明日不考文章”。到了第二天,學生們等候了很久,但遲遲未見公佈試題。學生們詢問原因時,董其昌告訴大家:“我已經在昨天就在外面公佈了試題。”大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便都釋然退下了。
譯者注:1.唐順之,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武進(今江蘇省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