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2 頁)
一旦獲得了制空權,第二階段也就開始了,其目的就是消滅敵人。打擊的目標應該是&ldo;工業和商業設施、重要的建築物……運輸動脈中心以及平民人口地區。&rdo; [ 作者註:同上,第22頁。 ] 或者說&ldo;將來進行戰爭,主要是以非武裝的城市人口和大工業中心為目標。&rdo; [ 作者註:《制空權》,第233頁。 ] &ldo;轟炸行動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在第一次進攻中,就應該完全摧毀各種目標。&rdo;在他看來,這似乎是很容易的,因為他說:&ldo;不能否認的是,只要把一千噸爆炸性、燃燒性和毒氣性的炸彈投到巴黎或倫敦,就能毀滅這兩座城市。&rdo;
他還寫道:&ldo;如果一個國家在空戰中遭到這樣無情的打擊,那麼,它的社會結構也就會完全地崩潰。這時,人民本身由於受到自我保護的本能的支配,會起來要求結束戰爭,結束這種恐怖和痛苦,甚至在陸、海軍還未來得及動員之前,就會出現這種局面。&rdo;他的結論是:&ldo;一個國家,一且它控制了空中就可以繼續作戰,且不說有一百架飛機,即使只有五十架、甚至二十架,它也能贏得決定性的勝利。因為它只要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就能打破敵人國家的整個社會結構,而不管敵人的陸軍和海軍會採取什麼行動。&rdo; [ 作者註:同上,第118頁。 ]
照他看來,&ldo;空戰應該是短時間的。&rdo; [ 作者註:同上,第54頁。 ] &ldo;決定將是很快的,……因為決定性的打擊將是對準平民,而那是在戰爭中最能支撐國家的部分。&rdo; [ 作者註:同上,第51頁。 ]
關於未來的陸地戰爭,他沒有注意摩托化問題。他寫道,&ldo;它會採取一種靜止的態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情形很相似……在未來的戰爭中,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樣,將建立起綿亙的防線。所有運動的理論和概念都不能對付這些綿亙的防線。 [ 作者註:同上,第142-143頁。 ] 這進一步加強了他的只有空中的威力才能贏得一場戰爭的理論。
提倡使用坦克的人,幾乎全部出身於法英坦克部隊的參謀部軍官。但是,法國人所重視的是坦克與步兵的密切合作,象康佈雷戰役中的戰術那樣;而英國人從最初之日起,就已考慮到坦克的獨立使用,以及包括各兵種在內的坦克部隊的未來發展。這些思想是以傳統的戰鬥觀念為基礎的。
從戰術上來看,舊的觀念並非不合理。不過,他們忽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戰術觀念,這一觀念是因為坦克才有實際的意義,才有產生的可能性。1917年夏季,本書作者首次當然是偶然想到了這個概念;次年3月,當德軍突破英軍第5集團軍的防線時,他的這種思想也就趨向於成熟了。
在突破之後的混亂中,他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是被他們那個驚慌失措的司令部拖著向後退的;他看到,首先是集團軍的司令部,接著才是軍,然後才是師,最後才是旅的撤退,或者是相反的次序。他看到了意志與行動之間的密切關係,沒有意志的行動就會喪失協調性;沒有指導頭腦,軍隊就會淪為一群烏合之眾。於是,他完全清楚了:利用坦克的手段,可以發展一種新戰術。這種戰術能夠使一支相當小型的坦克部隊進行象古代伊蘇斯和阿貝拉那樣的會戰。那兩次會戰的秘密是什麼呢?它們的秘密在於:當亞歷山大的步兵方陣牢牢吸引住波斯人的戰鬥人員時,他的精銳騎兵已經在打擊敵人的意志,也就是集中全部力量打在大流士的身上。一旦這個&ldo;意志&rdo;癱瘓了,整個波斯部隊也就垮下來了。
1918年5月,這一思想在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