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3 頁)
奧匈帝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威爾遜總統曾堅持認為,使奧匈帝國內的斯拉夫人得到完全的滿足,是休戰的條件之一。結果,在布達佩斯、布拉格、萊巴赫、希拉傑弗、克拉科夫和侖堡等地都建立了獨立的政府,並在維也納建立了一個中立政府以取代中央行政機構。11月12日,奧匈帝國皇帝卡爾宣佈退位。隨後,在維也納宣佈成立了一個共和國,古老的奧匈帝國從此也就不復存在了。
這樣,也就在歐洲種下了一個禍根。
第十章 列寧和俄國革命
j f c 富勒 [英國]
[出自《戰爭指導》]
一、 列寧和三月革命
二、《國家與革命》
三、列寧和十月革命
四、空想主義的結束
一、 列寧和三月革命 [ 注 ]
1917年3月的彼得格勒革命是一個群眾性的起義,不是真正的革命性起義。這一革命是由於對戰爭的厭倦和普遍不滿的情緒所觸發的。當時,在俄國有三個黨派:立憲民主黨派,他們主張君主立憲制;社會民主黨,即馬克思主義者;還有就是社會革命黨,他們所代表的是農民。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立憲民主黨繼承了政權。22日,在羅夫親王的領導下成立了臨時聯合政府。
臨時聯合政府不顧國內到處都在要求和平的呼聲,為了忠於它的同盟國,決定繼續進行戰爭。這個決定立即遭到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反對。 [ 作者註:蘇維埃第一次成立是在1905年。最初起源是罷工委員會,後來發展成為由工人、士兵和農民選舉所產生的當地民眾性議會。任何集團都有自由組成一個蘇維埃。 ] 3月27日,彼得格勒蘇維埃對世界各族人民發表了一份公告,呼籲立即停止戰爭。 [ 作者註:許多少數民族國家也曾不想再進行戰爭了。芬蘭、愛沙尼亞、波蘭、立陶宛、烏克蘭、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等都要求獨立或自治。 ] 因為它代表了實際權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士兵和工廠工人、鐵路工人、郵政和電信等公用事業中的工作者,因為它的呼聲正是人民的願望,所以臨時政府當局的權威也就架空了。這種責任和權力分離的現象,為列寧開啟了道路,導致了十月革命的發生。 [ 作者註:到1918年為止俄國使用的是&ldo;朱利安日曆&rdo;。它比1582年開始採用的&ldo;格里曆&rdo;晚13天。根據前‐種日曆,列寧奪取權力是在10月25日,若按後一種日曆,就是在11月7日。 ]
弗拉基米爾&iddot;伊里奇&iddot;烏裡揚諾夫(1870‐1924),即人們熟知的列寧,他是一個熱情的但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認為,只有當資本主義把資本家本身以外的一切人民都變成無產階級時,新的社會秩序才能建立起來。列寧反對這種學說,從而在根本上推翻了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 [ 作者註: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認為,如果無產階級革命能在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家內發生,那是違反歷史的法則的。馬克思把在農民國家中的人寫成&ldo;鄉村生活的白痴&rdo;,認為他們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同時,他還痛恨斯拉夫主義,鄙視俄國人,不相信他們的任務要是征服西方。見rn亨特《共產主義理論與實踐》,(1950年版)第131頁。 ]
當三月革命在彼得格勒爆發時,列寧還是一個身無分文的逃亡者,還在瑞士過著流亡的生活。他在祖利齊住在一間從一個皮匠那裡租來的房子裡。他的在俄國的一小夥追隨者,許多都被關進了監獄。在外部世界,他實際上也是沒有名氣的。自從戰爭開始以來,他就一直呆在瑞士。他把時間都用來咒罵他的敵人,鼓勵自己的追隨者。對他來說,戰爭只有一個目的,